其實就是個精銳兵力含量的問題:為什么千人級別小規模作戰中明軍能取勝?因為雙方都是精銳,明軍打贏很正常。但是為什么大兵團作戰拉垮?因為明軍精銳部隊總量或者說整合度不及對方。 明軍不滿餉的說法純拍腦袋瞎扯,普及個常識: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明軍指揮差等等說法也站不住,因為指揮沒那么重要,只...
回答于 2025-03-01 09:45
松錦之戰,明軍戰敗和太監監軍沒關系。明軍八部總兵主將一共13萬人,除了吳三桂,剩下的都不能打。清軍滿八旗,漢八旗一共12萬人,除了個別人,剩下的都很能打,明軍不可能贏的。 真打不過,沒別的招 就拿松錦來說,明軍戰術正確,主力防守穩步推進,小規模精銳四處出擊,拼的就是消耗這沒毛病啊對吧 論戰斗力來說,...
回答于 2025-03-01 09:43
《明史·兵志》記載,嘉靖年間全國軍籍在冊士兵280萬,實際能戰者不足80萬。 到崇禎年間,這個數字更降至30萬以下。 以遼東為例,額定兵力9萬,實際只有3萬余人,其余都是"空餉"。 天啟年間,遼東經略熊廷弼查核軍籍,發現某營額定1200人,實有僅400人。 這些空額軍餉落入將領腰包,卻要由實際在編士兵承擔更多...
回答于 2025-03-01 09:41
軍隊里面還有個拖后腿的監軍。 監軍太監雖然官位不高,但他們代表的是皇帝,因此在大軍中擁有極大的權力。 這些太監往往不懂軍事,卻喜歡插手軍隊的指揮,導致軍隊指揮混亂,將士人心渙散。 在松錦之戰中,督師洪承疇就因為受到監軍太監的掣肘,最終導致了明軍的慘敗。 而且洪承疇名義上是薊遼總督,實際能直接...
回答于 2025-03-01 09:36
明朝聽起來主要是幾個問題:1,指揮官培養不到位,擱現在看就是沒有參謀制,沒有指揮學院,沒有大兵團演習,2,指揮鏈路權利梳理不清,以文制武,互相鉗制,總兵被隨意拔高到戰役級大將高度。
回答于 2025-03-01 09:31
兵備道相當于軍隊里的文職軍人。 可是別說文職了,就連真軍人也不是誰都能勝任統帥的,很多優秀的參謀長都不行。這些參謀長是科班畢業,一路在軍隊里打熬上來,這都不行。 解放戰爭聶帥領導晉察冀部隊與傅作義作戰,屢戰屢敗。這只聶帥親自拉起來的隊伍,最后集體反對聶帥繼續領導。中央不得不派朱老總來親自坐鎮...
回答于 2025-03-01 09:27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就得說說明朝的軍制。 先從地方開始說起好了。 比如說河南,明朝在河南鎮戍了一百個士兵。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這一百來人總得吃飯。但是飯如果都靠后勤轉運,那就消耗太大了。 咋辦呢? 于是朱元璋就讓這一百人平時種地屯田,先解決肚子的問題。 就這樣,開國的戰士放下的刀槍,扛起鋤頭...
回答于 2025-03-01 09:25
本質上類似于“家庭私有云+邊緣計算”的融合形態。這種模式之所以尚未普及,主要受限于以下幾個核心矛盾: 一、?技術瓶頸:延遲與帶寬的博弈 實時交互的物理限制游戲、視頻門禁等場景對延遲極其敏感(人類可感知的延遲閾值約50ms)。即使使用Wi-Fi 6(理論延遲1ms)和5G(空口延遲1ms),實際端到端延遲仍需疊加編解碼(H.2...
回答于 2025-02-28 13:05
早該這樣了。這件事長遠來看,一定會給香港積極影響。 香港公務員月薪顯著高于同領域私企是完全不正常的一件事。 公務員薪資高、福利好、穩定,導致應屆畢業生都想當公務員,最優秀的人流向了政府,這完全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香港高薪養那么多服務人員,但效果很差。辦個身份證都要在政務中心預約,有時要幾個月...
回答于 2025-02-28 10:50
(1)人性化。無論是機器人的產品形態還是交互方式都將更加人性化,同時能夠敏捷處理人類在不同場景下的差異化需求; (2)專業化。隨著養老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更加垂直細分,作業功能將更加專業化、特色化; (3)輕量化。隨著技術迭代,養老機器人的體積將會更小,移動更靈活; (4)智能化。環境感知、運動控制、人機交...
回答于 2025-02-28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