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池,顧名思義,是一種將核能轉換為電能的電池。核能通常包含三種能量形式,分別為裂變能、聚變能以及衰變能。其中,核電站的能量來源是裂變能,被稱為終極能源的“人造太陽”則依靠是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裂變能和聚變能來自于外因引發的核轉變所釋放的能量,而衰變能則是來源于不穩定的核自發的進行核轉變的過程。
核衰變有三個重要特征:一是衰變過程穩定且連續不斷,二是可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三是不受物質形態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核電池就是以這種衰變能為能量來源,并利用換能器件將核能轉換為電能的裝置。
正是由于核電池的能量來源為核衰變,因此相比于化學電池、光伏電池、燃料電池等傳統電池,其具有壽命長、能量密度高、無需維護、環境適應性強等顯著優勢:
1) 使用壽命長。核電池的理論壽命取決于選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指大量原子核衰變到原來數目一半的時間,此處可近似理解為經歷一個半衰期后核電池功率減少為初始時一半)。如采用常用放射性同位素,其理論壽命可達數十年至上百年。若以半衰期為5730年的C-14為放射源,其理論壽命可達數千年乃至上萬年。
2) 能量密度高,易于微型化。在所有的能源中,衰變能遠超于其他常規能源的能量密度。如相同重量的核電池和鋰電池比較,核電池可做到“一節更比千節強”。而且放射源容易集成在非常小的結構表面,實現微型化。
3) 輸出特性穩定,無需維護,環境適應性強。由于核衰變過程不受物質形態和環境因素(溫度、濕度、酸堿度、壓強等)的影響,因而核電池的能量來源穩定,理論上核電池在設計期限內無需維護,具有穩定的輸出特性。相比之下,傳統的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等則受光照、溫度等外部環境影響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