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會先擔任侍郎,左侍郎或者右侍郎,然后成為尚書。以科舉制度成熟的明代為例,狀元的升遷路徑基本上是翰林院修撰起步,遷侍讀、侍講,發展路徑依賴個人努力,當然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在六...
一般會先擔任侍郎,左侍郎或者右侍郎,然后成為尚書。以科舉制度成熟的明代為例,狀元的升遷路徑基本上是翰林院修撰起步,遷侍讀、侍講,發展路徑依賴個人努力,當然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在六部中狀元一般進入禮部比較多。
話不多說,直接上明代狀元的生平。
吳伯宗(1334年-1384年),洪武四年(1371年)登辛亥科狀元,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一位狀元。賜給冠帶袍笏,授禮部員外郎。出使安南(今越南),取得四只大象歸國。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武英殿大學士。同年九月,奉命與翰林學士李翀、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馬哈麻等翻譯《回回歷》、《經緯度》、《天文》等書。洪武十七年(1384年)謫居云南,暴卒途中。伯宗無子,歿時囊空如洗。
丁顯(1358年-1398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會試中,第一名黃子澄,第二名練子寧,第三名花綸。在殿試中,28歲的丁顯中乙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非進士不入翰林,從此為定式。后因事連坐貶職至廣西馴象衛。
任亨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廷試,明太祖親自閱卷,以為亨泰“對策詳明,以天下為己任”,擢為進士第一名,建狀元坊。授翰林修撰,升禮部尚書。
黃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無擾,邊境無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建文元年(1399年),任右侍中,靖難之役中黃觀自盡。
張信(1373年-1397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中甲戌科進士第一(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讀學士。在南北榜案中被處死。
胡廣(1369年-1418年),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進士第一甲第一名狀元,建文帝賜名靖,永樂帝即位后升為侍講,改侍讀,恢復原名廣。之后再升右春坊右庶子,進入內閣。永樂五年,晉升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永樂十四年,進入文淵閣大學士。永樂十六年(1418年)去世。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明朝文臣得謚號,自胡廣始。
曾棨(1372年-1432年),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林環,永樂四年(1406年)中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講,參與編撰《永樂大典》。
蕭時中,永樂六年(1408年)鄉試第二名,永樂九年(1411年)辛卯科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永樂十二年(1414年)奉命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卒于任上。
馬鐸(1366年-1423年),永樂十年(1412年)壬辰科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深得明成祖信任,被命輔佐太子朱高熾。官至國子監祭酒。
陳循(1385年-1462年),永樂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狀元,授修撰。歷事永樂、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宮,進侍講學士,進翰林院學士。正統九年(1444)入文淵閣。第二年進戶部右侍郎兼學士。明代宗即位后進戶部尚書,繼而進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加太子太傅,進華蓋殿大學士仍兼文淵閣。英宗復位后因于謙被牽連,被刑杖一百,充軍鐵嶺衛。
李騏(1378年-1425年),永樂十六年(1418年)聯捷戊戌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其母(一說為繼母)病故,他帶病回家奔喪,結果于同年十月逝世于家中。
曾鶴齡(1383年-1441年),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講學士。
邢寬(?-1454年),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兼署南京國子監事。
馬愉(1395年-1447年),宣德二年(1427年)成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正統元年(1436年)充經筵講官,正統三年(1438年)遷侍讀學士,參修《宣宗實錄》,升侍講學士。正統五年(1440年)入內閣,參與機要。正統十二年(1447年)病故,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謚襄敏。
林震(1388年-1448年),世代務農,宣德五年(1430年)成庚戌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兼國史編修,主持編修《明實錄》。正統二年(1437年)“稱疾告歸”,閉門讀書,以詩史自娛。
曹鼐(1402年-1449年),宣德八年(1433年)成癸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正統五年,因楊榮、楊士奇舉薦,進入文淵閣,參預機務。正統十年,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遇土木堡之變,亂軍中被殺。
周旋(1395年-1454年),正統元年(1436年)丙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升侍講、春坊左庶子。
施槃(1417年-1440年),正統四年(1439年)己未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卒于正統五年(1440年)。
劉儼(1394年-1457年)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壬戌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講、右春坊大學士兼侍講,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官至翰林侍講。卒于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贈禮部侍郎,謚文介。
商輅(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正統十年(1445年)舉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三元及第。除翰林院修撰,與劉儼等十人進學東閣。土木之變后,郕王監國,以陳循、高谷舉薦,進入內閣參贊機務。同年冬,進翰林院侍讀。景泰五年(1454)代宗易儲,后晉升商輅為兵部左侍郎,兼任左春坊大學士。明英宗復位后降為民。明憲宗即位之后,商輅進兵部尚書。久之,改戶部尚書。《宋元通鑒綱目》成,改兼文淵閣大學士。皇太子立,加太子少保,進吏部尚書。成化十三年(1477年)進謹身殿大學士,成化十一年至成化十三年為明朝首輔。
彭時(1416年-1475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一甲一名進士及第(狀元)。景泰年間,授翰林院修撰。英宗復辟后入閣,太常寺少卿兼兼翰林院學士。天順八年,升為吏部右侍郎,兼學士。成化年間,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十一年累官至太子少保,成化四年四月至成化十一年三月間,為明朝首輔。成化十一年(1475年)卒,贈太師,謚文憲。
柯潛(1423年-1473年),景泰二年(1451年)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歷洗馬。天順初,遷尚寶少卿,兼修撰。憲宗即位,以舊宮僚擢翰林學士。明憲宗成化九年(1473年)授國子監祭酒。
孫賢(1423年-1477年),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參與撰修《寰宇通志》。天順元年(1457年)任左中允,為太子師傅。憲宗時,授太常寺少卿。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撰修《英宗實錄》。成化十三年(1477年)病逝,追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謚襄敏。
黎淳(1424年-1483年),天順元年(1457年)成丁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謝一夔(1425年-1487年),天順四年(1460年)庚辰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成化十四年(1478年)選侍講讀,十九年(1483年)升禮部右侍郎,二十二年(1486年)升至工部尚書,死后贈太子少保。正德年間,追謚文莊。
彭教(1438年-1480年),天順八年(1464年)成甲申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講學士。
羅倫(1431年-1478年),成化二年(1466年),與上對策萬余言,直斥時弊、名震帝都,擢進士第一,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告病回鄉,不復仕。卒贈左春坊諭德,謚文毅。
張昇,成化五年(1469年)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以皇太子出閣,改左春坊左贊善,充東宮講讀官,秩滿升右春坊右諭德。弘治元年(1488年),以侍從恩進左庶子庶子兼侍讀。因得罪劉吉被調南京工部員外郎。劉吉被罷免后,恢復原職,并歷任禮部左右侍郎。弘治十五年,代傅瀚為禮部尚書。因忤逆劉瑾而謝病回鄉,詔加太子太保。嘉靖初年追謚文僖。
吳寬(1435年-1504年),成化八年(1472年)連中會元、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侍講東宮,秩滿,進詹事府右諭德。孝宗即位,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丁憂去職,守喪期滿,還任,轉左侍郎,改主管詹事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進禮部尚書,次年卒于任內。謚文定。
謝遷(1449年-1531年),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試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遷左庶子,累遷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弘治八年(1495年),入閣參與機務,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明武宗嗣位,累加封至太子少傅。
曾彥(1425年-1501年),成化十四年(1478年)殿試一甲一名進士(狀元)。為明代狀元中晚達者之一,被稱為狀元老成。授翰林院修撰,九年考滿,本當升遷,被人譖毀,出為南京翰林院侍讀,弘治初(公元1488年),修《成化實錄》,弘治四年八月,進為左春坊左諭德,弘治六年十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十月乞歸致仕。
王華(1446年-1522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登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初年,晉升為禮部左侍郎,因與大宦官劉瑾不和,出任南京吏部尚書,因事被免,又降為南京吏部右侍郎。劉瑾被誅后,恢復官職,不久去世。
李旻(1445年-1509年5月18日),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弘治改元,充經筵講官。升左春坊左諭德。簡侍東宮講讀。升南京太常寺少卿,不久以本官署南京國子監事。正德元年(1506年),召修《孝宗實錄》,改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仍充講官。正德二年(1507年),奉命授庶吉士業,隨即升太常寺卿管國子監事。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四年(1509年)升左侍郎,不久卒。
費宏(1468年-1535年),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登丁未科狀元。成為明代最年輕的狀元翰林。為翰林院修撰,參修《憲宗實錄》,進左贊善,直講東宮,進左諭德。明武宗繼位后,升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參與修撰《孝宗實錄》,充日講官。正德二年(1507年)升為禮部右侍郎,后轉為左侍郎。正德五年(1510年)為禮部尚書,次年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進為戶部尚書。明世宗即位后,加少保,進入內閣,楊廷和辭職后,費宏擔任首輔,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死后贈太保,謚文憲。
錢福(1461年-1504年),弘治三年(1490年)會試、殿試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六年(1493)任會試同考。后即托病告歸。
毛澄(1460年-1523年),弘治六年(1494年)成癸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預修《明會典》,后在皇帝身邊擔任侍講。明武宗即位后,晉升左庶子。正德四年(1509年),因劉瑾誣陷,貶為侍讀。之后再升侍講學士、學士,掌院事,歷任禮部侍郎。正德十二年(1517年)為禮部尚書。武宗去世后,毛澄定廟號武宗。由于大禮議,毛澄以老病為由,嘉靖二年(1523年)獲準歸休,途中病逝。謚文簡。
朱希周(1473年-1557年),弘治九年(1496年)成丙辰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進侍講,充經筵講官。參修《大明會典》。嘉靖初年(1522年)官禮部右侍郎。在大禮議中反對世宗。次年,遷任南京吏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年)朱希周稱病乞休。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卒,贈太子太保,謚恭靖。
倫文敘(1467年-1513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登進士第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武宗登極,充正使頒朔安南,途聞喪訊返家。守喪期滿回京,充任經筵講官,升春坊右諭德兼侍講,與修玉牒。正德八年(1513年)任應天府鄉試主考官。不久去世。
康海(1475年-1540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宦官劉瑾亂政,愛慕同鄉康海之才,意欲網羅,康海不肯。李夢陽下獄,寫紙條向康海求救。康海于是拜謁劉瑾,為李夢陽求情,夢陽得釋。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劉瑾事敗,康海反被李夢陽歸為劉瑾黨,罷黜為民。后來他創作《中山狼》嘲諷李夢陽。
顧鼎臣(1473年-1540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成乙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年間,任左諭德。擅長青詞,歷官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禮部尚書,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兼任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不久加少保、太子太傅、進武英殿大學士。時人稱“青詞宰相”。嘉靖十九年(1540年)逝世,追贈太保銜,謚文康。
呂柟(1479年-1542年),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修撰。因劉瑾竊政,引疾返鄉。世宗即位后復官,入史館纂修《正德實錄》。又貶山西解州判官,攝行州事。嘉靖六年(1527)升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尚寶司卿。十一年(1532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十四年(1535年)調國子監祭酒。次年升南京禮部侍郎。十八年(1539年)致仕返鄉。
楊慎(1488年-1559年),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勸諫武宗不成,稱病還鄉。明世宗即位,起用為經筵講官。因大禮議時間戍云南永昌衛。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謚文憲。
唐皋(1469年-1526年),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年)以翰林院修撰的身份同主丁丑科會試。1521年,明世宗登基后任命唐皋為正使,著一品服,出使朝鮮。歸朝后,唐皋參修《武宗實錄》。《實錄》成,晉為翰林院侍講學士兼經筵講官。不久去世。
舒芬(1484年-1527年),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諫阻武宗南巡遭謫為福建市舶司副提舉。世宗即位后復官。嘉靖三年(1524年)爆發大禮議事件,舒芬和百余官員長跪在左順門外,被以棗木棍痛打,奪俸三月;后以母喪,扶樞南歸,不久去世,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神宗追謚為文節。
楊維聰(1500年-1560年),正德十六年(1520年)第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二年(1523年),維聰充任會試同考官,遷右春坊右中允。嘉靖三年(1524年)爆發大禮議事件,楊維聰和百余官員長跪在左順門外,被以棗木棍痛打,奪俸三月。之后被外放任職。嘉靖六年(1527年),楊維聰出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嘉靖九年(1530年),改河南提督學校。嘉靖十二年(1533年),升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嘉靖十三年(1534年),升任山西右布政使,次年轉山東左布政使。嘉靖十七年(1538年),授南京光祿寺卿。翌年改太仆寺卿。嘉靖十九年(1540年)致仕。
姚淶(?-1537年),嘉靖二年(1523年)高中進士第一(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之爭失勢,受廷杖、下詔獄。復官后,充經筵講官,遷左春坊左諭德,侍讀學士。嘉靖十六年(1537年)父喪,辭官回鄉。同年卒。
龔用卿(1501年-1564年)。嘉靖五年(1526年)登丙戌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出使朝鮮,賜一品服,擢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充經筵講官。參預修撰《明倫大典》《大明會典》。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羅洪先(1504年-1564),嘉靖八年(1529年)成已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十八年(1539年),官至春坊左贊善,次年冬上《東宮朝賀疏》,被撤職。嘉靖四十三年(1564),去世。詔贈光祿少卿,謚文恭。
林大欽(1512年-1545年),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壬辰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一年后以母老致仕。嘉靖十九年(1540年)母逝,哀毀逾禮,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于歸途中以酒色亡。
韓應龍(1498年-1536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去世。
茅瓚(1509年-1566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回京任禮部左侍郎,不久加太子賓客,兼翰林學士,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回鄉養病。
沈坤(1507年-1560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升為右春坊右諭德,改南京國子監祭酒。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母喪家居時,適倭寇犯淮,沈坤招練鄉勇兩千人,抗倭有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淮安知府范槚和給事中胡應嘉誣陷他“私自團練鄉勇,圖謀背叛朝廷”,遂被逮捕下獄,死于獄中。
秦鳴雷(1518年-1593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參修《國史》和《會典》。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升左春坊諭德,嘉靖三十一年(1542年)主鄉試,晉南京國子監祭酒。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主會試,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校《永樂大典》。隆慶五年(1571年)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萬歷元年(1573年)被彈劾、致仕。
李春芳(1510年-1584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明世宗撰寫青詞,甚得世宗賞識。歷官翰林學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有“青詞宰相”之稱。隆慶二年(1568年),升任內閣首輔,累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于隆慶五年(1571年)致仕歸鄉。死后贈太師,謚文定。
唐汝楫(1513年-1597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庚戌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仕至左春坊諭德,為皇太子朱載坖講課。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倒臺,因其父及本人與嚴嵩過從甚密,唐汝楫被罷官削職。隆慶元年,明穆宗為汝楫平反,“特授奉常,寵賚銀幣”。
陳瑾(1525年-1566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中允,因丁憂歸里,因得罪當地海防兵卒,被圍毆而死。
諸大綬(1523年-1573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侍穆宗曰講,隆慶元年(1567年)升侍講學士掌院事,隆慶四年(1570年)又升禮部左侍郎。卒,贈禮部尚書,謚文懿。
丁士美(1521年-1577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一甲第一名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諭德、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兼教習庶吉士、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因父喪致仕,卒于家。贈禮部尚書,謚文恪。
申時行(1535年-1614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一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受張居正提拔,曾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歷十一年(1583年),張四維父喪丁憂三年,申時行代理內閣首輔。萬歷十三年(1585年),張四維居喪將要期滿時病逝,申時行正式出任首輔。萬歷十九年(1591年),于擇立儲君問題上在明神宗和言官之間試圖調和爭論,被言官參劾,辭官回蘇州閑居。死后,贈太師,謚文定。
范應期(1527年-1594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成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中允、經筵講官,官至國子監祭酒。致仕回鄉,因事被冤捕,不堪受辱而自縊。
羅萬化(1536年-1594年),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讀。因不奉迎張居正,不得升遷。居正死后,始任國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晚年多次上表乞歸,病逝于歸家途中,贈太子少保,謚文懋。
張元忭(1538年-1588年),隆慶五年(1571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萬歷中為左諭德兼侍讀。請復其父官職,帝不許而悒悒病亡。天啟初,追謚文恭。
孫繼皋(1550年-1610年),萬歷二年(1574年)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歷任經筵講官、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禮部轉吏部侍郎等職。萬歷八年(1580年)充任會試同考官時。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皇帝不送太后出喪,繼皋上疏勸說,因忤旨致仕。卒,追贈為禮部尚書。
沈懋學(1539年-1582年),萬歷五年(1577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引疾歸。居數年卒。南明時追謚文節。
張懋修(1558年-1639年),萬歷八年(1580年)庚辰科以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張居正之子。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萬歷皇帝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削籍為民。崇禎十三年(1640年),下詔恢復張懋修官職。
朱國祚(1558年-1624年)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進洗馬,為皇長子侍班官,不久進諭德。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破格提拔為禮部右侍郎。后隱退。光宗即位,因曾侍太子,特旨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還朝。不久,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天啟三年(1623年),進少保、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改武英殿大學士。連上十三疏乞休,詔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傳歸。次年卒。贈太傅,謚文恪。
唐文獻(1549年-1605年)萬歷十四年(1586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詹事府詹事。官至禮部右侍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卒于任。天啟年間,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恪。
焦竑(1540年-1620年),萬歷十七年(1589年),焦竑方中會試,殿試高居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被曹大咸、楊廷蘭等檢舉“以舉子九人文多險誕語”,貶為福寧州(治所在今福建霞浦)同知。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赴福建福寧州上任。次年全國官員大計,焦竑又被考以“浮躁”評語,遭“鐫秩”。最后決定辭官,此后歸家不出,專心著述。南明時追謚文端。
翁正春(1553年-1626年),萬歷二十年(1592年)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歷春坊中允,主順天鄉試,進庶子,擢少詹事兼侍讀學士。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知貢舉,升禮部左侍郎,主持部事,充日講官。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改吏部左侍郎,詹事府日講官。再以母老侍養告歸。天啟元年(1621年)起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實錄副總裁。因閹黨掌權而致仕,加太子少保,賜傳車回里。卒謚“文簡”。
朱之蕃(1558年-1626年),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登乙未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諭德、庶子、少詹事,升禮部侍郎,官至吏部右侍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曾出使朝鮮,不辱使命。因母喪去職。天啟六年(1626年)卒。追贈禮部尚書。
趙秉忠(1573年-1626年),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天啟二年(1622年)被黃尊素彈劾去職。天啟六年(1626年)去世。崇禎三年(1630年)追復原官,贈太子太保。其狀元卷于1983年被其后代捐贈給國家,是大陸現存唯一的狀元卷。
張以誠(1568年-1615年),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右諭德。丁父憂,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以哀毀卒。
楊守勤(1566年-1620年),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會試、殿試均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回鄉奉養母親并在其死后守孝,期滿后遷中允,主持順天鄉試。再升為左諭德。泰昌元年(1620年)卒于家。贈少詹事。著有《詩經懸鑒》十六卷,《甯澹齋詩集》八卷、文集八卷等。
黃士俊(1570年-1661年),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殿試位列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天啟三年(1623年),以太子洗馬升為詹事兼侍讀,不久又升為禮部右侍郎。因得罪閹黨辭歸。崇禎元年受召回朝,授吏部右侍郎。翌年(1629年)晉升為禮部尚書。九年(1636年)召拜東閣大士,入閣參與機務。十年(1637年)又晉升為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因與當朝宰相有分歧,借病辭職。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黃士俊再次被召入京,晉封為柱國、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未及至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唐王朱聿鍵稱帝,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召黃士俊,黃士俊未及復任,隆武覆滅。黃士俊與蘇觀生等在廣州擁立朱聿 為帝(紹武帝),不到三個月便被降將李成棟攻滅,次年(1648年)投奔永歷帝,黃士俊出入閣參預機務,多次受到同僚彈劾,于是辭官閑居。1650年剃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家,謚文裕。
韓敬(1580年-?),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第一甲第一名進士。被其老師湯賓尹錄用為狀元,引發東林黨和齊楚浙黨黨爭,韓敬稱病辭官歸鄉。天啟四年,韓敬仿造《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名號杜撰了一部《東林點將錄》,后王紹徽將其編輯成書,并進獻給魏忠賢。此后事跡不詳。
周延儒(1593年-1644年),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連中會元、狀元。授修撰。天啟年間遷右中允,掌司經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禎帝即位,召為禮部右侍郎。后金入侵京師時,崇禎帝下詔拜周延儒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令其入閣參預機務,次年二月加太子太保頭銜,改任文淵閣大學士,同年九月升任首輔。僅四個月后為溫體仁所排擠,告病回鄉。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復任首輔。崇禎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入關,周延儒自請視師,卻假傳捷報蒙騙崇禎帝,崇禎帝不知內情,對周延儒褒獎有加,特進太師。后罪泄,流放戍邊。不久,下詔勒令周延儒自盡,籍其家。
錢士升(1575年-1652年),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天啟初年,以回家贍養母親的理由歸家。崇禎元年(1628)起用為少詹事,主管南京翰林院,總裁《實錄》。次年,值業師錢龍錫被捕,即告病歸里。崇禎四年為南京禮部右侍郎,代理尚書職務。崇禎六年九月,召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次年二月,進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參與籌劃國家大事。崇禎急于求成,對其主張逐漸不滿。以“沽名”為罪,致仕歸鄉。甲申事變后舉兵反清,事敗,削發為頭陀。
莊際昌(1584年-1629年),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會試、殿試皆第一。天啟元年(1621年),補授翰林院修撰,編修國史。為閹黨魏忠賢所排擠,罷歸鄉里。崇禎元年(1628年),被起用為右諭德。途中,升為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每日黎明入朝,夜二更方罷。次年(1629年)病逝。
文震孟(1574年-1636年),天啟二年(1622年),中式壬戌科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忤逆魏忠賢,遭到廷杖,鐫級被逐。崇禎即位,任日講官、少詹事。崇禎八年(1635年)六月,特擢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與首輔溫體仁不和,責文震孟“徇私撓亂”,于十一月初七日奪官,崇禎九年(1636年)逝世。南明追謚文肅。
余煌(?-1646年),天啟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參修《三朝要典》。崇禎四年(1631年),以母喪歸。守喪結束,起用為左中允,歷任左諭德、右庶子,充經筵講官。后父亡守喪,久不復用。1645年魯王于紹興監國,起為禮部右侍郎,再起戶部尚書,皆不就任。次年,因武將驕橫,拜為兵部尚書,方才受命。清兵過江,魯王航海逃遁。六月二日,余煌投水殉國,被舟人救起。二日之后,再投水深處而死。
劉若宰(1595年-1640年),崇禎元年(1628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后授諭德充日講官,升侍講學士。崇禎十三年(1640年)四月十三日,因疾辭世。追贈詹事,賜祭葬,又加贈太仆太卿。
陳于泰(1596年-1649年),崇禎四年(1631年)登辛未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是主考官周延儒之姻親且行賄通關而掄元。崇禎六年(1633年)正月,為宣府監視宦官王坤所詆毀,被革職。明亡后,隱居不仕。
劉理順(1582年-1644年),崇禎七年(1634年)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拜修撰。歷南京司業、左中允、右諭德,入侍經筵兼東宮講官。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劉理順酌酒自盡。其妻萬氏、妾李氏及其子劉孝廉加上婢仆十八人,闔門縊死。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贈詹事,追謚文正。清順治十年(1653年)改謚文烈。
劉同升(1587年-1645年),崇禎十年(1637年)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被貶官福建,于是引病歸鄉。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升其為國子祭酒。自雩都至贛,與翰林楊廷麟共謀興復,巡撫南贛。隆武元年(1645年)因勞而卒,謚文忠。
魏藻德(1605年-1644年),崇禎十三年(1640年)殿試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詔加兵部尚書兼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三月,繼任首輔。同月,太監杜勛入城勸降,帝問藻德意見,藻德不發一語,崇禎大怒,當著魏藻德的面推倒龍椅。闖王李自成破燕京,藻德投降,并求效用。自成部將下令勒索內閣,求十萬兩白銀。魏藻德僅輸一萬兩,受刑求五日五夜,腦裂而死。
楊廷鑒(1603年-1665年),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狀元,明朝最后一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遂投降起義軍。任弘文館編修。李自成兵敗,楊廷鑒又投奔南明。弘光朝廷滅亡后回鄉。隨后出仕清朝,任江南省松江府儒學教授。康熙四年(1665年)卒。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