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美國10%的家庭掌握了超過70%的財富,這意味著這些富裕家庭的財富幾乎是其他家庭的十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些富裕家庭在收入、教育、...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美國10%的家庭掌握了超過70%的財富,這意味著這些富裕家庭的財富幾乎是其他家庭的十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些富裕家庭在收入、教育、醫療和住房等方面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在《精英的傲慢》一書中,邁克爾·桑德爾引用了一項調查,顯示擁有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家庭,其子女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幾率僅為11%;而來自大學畢業家庭的孩子,這一幾率高達80%。這些數據表明,曾經的“美國夢”似乎已經破滅:即使孩子再努力,也難以突破家庭背景的限制。
相比于努力學習,家庭背景才是對孩子未來教育和職業成功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桑德爾還指出,美國頂級大學的學生中,約70%來自于收入最高的20%家庭,而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僅占不到10%。因此,他在書中寫道:當教育成為精英階層的特權時,其公平性已被破壞。
如今,美國的階級固化嚴重,社會流動性明顯降低。現實不再是“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好萊塢式故事。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你出生在哪個家庭。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我們堅信,通過努力學習,孩子的人生可以被重新書寫,而教育是唯一的捷徑。很多父母不惜一切代價送孩子上好學校。在我們讀書的年代,農民會賣掉農產品供孩子上學;城市打工者也會省吃儉用給孩子報課外班。
然而,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中用數據揭示:在美國,教育從來不是公平的競技場。對于富裕家庭的孩子,進入名校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可以住在學區房,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甚至通過父母的捐贈輕松獲得名校錄取。而來自底層家庭的孩子,即便再聰明、再努力,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也不到10%。
想象一個來自工人家庭的孩子,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學習。他的父母在工地辛苦工作,為他賺取學費。這個孩子相信“吃苦就有出路”,但最終發現,即使考上普通大學,職場的大門依然緊閉。他沒有高端社交圈,難以進入頂級實習項目,無法與那些從小優勢明顯的孩子競爭。
桑德爾指出,美國的精英教育已成為特權階層的“游戲場”。名校的機會只屬于有錢有勢的家庭,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望而興嘆。教育不再是為所有人設計的公平系統,而是少數精英的專屬資源。
富裕家庭不僅能提供最好的教育,還能通過各種方式為孩子打開名校之門。對他們來說,教育是一項投資;而對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名校幾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名校已不再是知識的評定場所,而是特定階層的專屬俱樂部。美國的精英教育不僅體現了知識的不平等,更是社會機會的不平等。在這個體系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拼盡全力,也可能被階層壁壘所困。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行動?
我相信努力的重要性。
因為基礎知識的學習,例如心算和背誦字母表,是孩子未來發展的基石,是思維訓練和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是他們開始認知世界的第一步。
因此,我絕不會輕視努力背后所蘊含的付出和堅持。
基礎知識必須扎實,才能為他們將來學習更復雜的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我堅決反對沒有方向的努力。
什么是沒有方向的努力?就是那些缺乏目標和方向的艱苦奮斗,僅僅追求表面上的成績和外部的認可,而忽視了孩子真正的興趣、天賦和潛力。這種單純為了應試而強迫孩子走上機械化教育軌道的行為,使他們成為無休止的考試機器,諸如過多的刷題、參加更多的輔導班、考試、比賽、獲取證書、以及美化簡歷……這樣的努力我無法支持。
如果一個孩子只是為了迎合父母和學校的期望,不斷強化應試技巧,他可能會失去對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失去探索世界的熱情。
最終,即便這些孩子考上了名校,取得了高分,他們也未必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他們可能難以獨立,也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當他們意識到像美國這樣階層固化的現實時,可能會責怪父母,抱怨自己沒有出生在一個更好的家庭。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孩子的熱情。
當孩子對某件事感興趣時,他們自然會努力,甚至愿意承擔一定的困難,因為這些挑戰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是他們自愿去克服的,而不是僅僅為了“避免懲罰”或“滿足父母的期望”而承受的困難。
對于那些真正必要的努力,我們需要讓孩子從中體驗到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以及這種積累帶來的成長和滿足,而不是讓這種努力變成無意義的重復。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