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在高營養的南冰洋地區作用重大,因為鐵可用性控制著浮游植物生長和大氣碳匯。此前人們發現磷蝦和須鯨在驅動南冰洋上層鐵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同樣吃磷蝦的海鳥如企鵝等的影響尚未得到研究。
為了評估帽帶企鵝在南極水體中輸出的鐵,西班牙安達盧西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Oleg Belyaev和同事收集了無人機拍攝的種群影像數據來計算鳥糞量。他們還對鳥糞做了化學分析,發現它們含有很高濃度的鐵(約3毫克/克)。全球帽帶企鵝種群在過去40年里減少一半,這給南冰洋帶來了急劇的環境變化,作者估計如今它們每年僅生產約521噸鐵,大約是1980年代的一半。
研究表明,帽帶企鵝及潛在來自其他企鵝物種的鳥糞,在南冰洋鐵循環里起到此前未納入考慮的重要作用。總的來說,企鵝數量下降將進一步威脅到這一循環。
帽帶企鵝(Chinstrap penguin)每年估計循環521噸鐵,但它們在南極的數量銳減或影響了南冰洋的鐵循環。這些企鵝現在循環的鐵可能只有40年前的一半,因為其種群自1980年代以來因為氣候變化已經減少了50%。這些發現表明,帽帶企鵝數量減少或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浮游植物生長和碳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