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要說的是,雍正帝提拔李衛,是有培養心腹的意圖在里面的,但如果李衛沒有真才實干和重要貢獻,雍正帝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事實上,李衛很有才干,而且他所做的事情,在當時對清朝確實十分重要。
簡單來說,李衛在這五年間主要做了兩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稽查私鹽。
清朝時期是分鹽區的,全國一共十幾個鹽區,每個鹽區里的人只能買這個鹽區的鹽,不能跨境購買。浙江鹽區就是清朝十幾個鹽區之一,主要管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這四個省份。
不過浙江鹽區在雍正時期有個特點,那就是鹽價要比別的鹽區貴,至于為什么這樣,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江浙一帶比較富庶,自古以來就是賦稅重地,所以官鹽價格高是朝廷為了在浙江鹽區多賺錢。
但老百姓不買賬,久而久之,浙江鹽區的私鹽就十分猖獗了,因為私鹽價格低,所以官鹽賣不動,這就嚴重影響了朝廷的收入。
李衛到浙江任職之后,經過詳細調查后發現,控制私鹽通道的主要是幾個大鹽梟,他們有龐大的私人武裝,官兵很難與之匹敵,他們甚至還賄賂官府,進行官商勾結。
李衛在搞清楚問題出在哪里之后,就調用軍隊控制運鹽通道,然后對大鹽梟進行各個擊破,最后終于將私鹽買賣給鎮壓下去,浙江的官鹽收入因此大增。
李衛做的這件事看起來沒什么,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李衛完全有機會在主管鹽務的時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然后大撈特撈。但李衛沒有這么做,他抵擋住了誘惑,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找出問題的關鍵點,然后使用雷霆手段快速解決問題,一系列操作一氣呵成,解決了浙江鹽區幾十年的弊病,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就單說這一點,雍正帝也要對李衛豎起大拇指。
第二,修筑海塘。
江浙一帶臨海,所以每年都要遭受海潮侵襲。清朝時期,江浙一帶有松江,嘉興,杭州和紹興四個州府有海塘,其中尤以錢塘江口的海寧塘最為險要。然而奇怪的是,朝廷撥款修繕海塘,但每年錢都不夠,結果第二年還是要繼續撥款,這是為何呢?
事實上,修繕海塘是個大工程,花費本來就很巨大,且每年都必須花錢維護,這是不可避免的;再者,負責海塘的官員可是個肥缺,搞工程從古至今都是發家致富的捷徑,所以朝廷的款項中,很多都沒有用到修建海塘上去。
李衛在搞清楚這一情況之后,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到處詢問專家學者,然后寫了個修治海塘的方案,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第二件事是通過鄉紳捐款等方式自籌款項用于修建海塘。
經過李衛的治理,江浙一帶的海塘就大變樣了,不再那么脆弱了,而且每年花費的錢財更少了,大大減少了朝廷的壓力。李衛做的這件事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人民造福的同時,為朝廷省下了一大筆銀子用于邊疆戰事。你說這么有才能的李衛,雍正帝能不喜歡嗎?
或許是在治理私鹽這件事上干得不錯,從雍正六年開始,雍正帝就讓他在江南七府五州治理盜賊。
所謂盜賊,可不是小毛賊,其實是拉幫結派的黑勢力團伙,他們或用迷信的手段來操縱民眾替自己為非作歹,或干脆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為害一方,嚴重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地位。
李衛接受任務之后,沒有打草驚蛇,他通過自己聽書聽來的兵法并加以運用,先是派人四處打聽,弄清楚賊首是誰,藏身何處,然后再擒賊先擒王,將賊首一一抓獲。等到其組織瓦解了,再將賊眾一一抓獲,而且那些包庇他們,或者與其狼狽為奸的官員也隨之浮出水面,最后也受到嚴厲懲處。
經過一年的努力,江南的賊患大為減少,而且前明遺老的氣焰也受到了極大打擊。我們都知道,康雍乾時期反清復明活動是很猖獗的,朝廷對此十分敏感和害怕,所以李衛一舉肅清江南前明勢力,雍正帝對他是一百個滿意,因此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和太子少傅。
雍正十年,李衛先后擔任刑部尚書和直隸總督。
雍正十一年,李衛將雍正三大心腹之一鄂爾泰(另兩個就是李衛和田文鏡)的弟弟步軍統領鄂爾奇給彈劾了,鄂爾奇因此差點丟了性命。
這件事讓李衛和鄂爾泰產生了嫌隙,一個漢人壓制著滿人,這件事顯然不是好事,但因為雍正帝信任李衛,所以當時并沒有造成什么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