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厭,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和占星術中的一種概念,也稱為月忌、月厭日。在《協紀辨方書》等古籍中有記載,它主要指每個月中不利于行事的某一天或一段時間,古人認為在月厭日進行一些重要的活動如婚嫁、出行、動土、祭祀等會帶來不吉利的結果。
具體來說,每月的月厭日是隨著月亮的運行而變化的,與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地支有關,其計算方法較為復雜,通常需要參照黃歷來進行推算。現代生活中,人們對于月厭這一概念的理解和遵循程度已經大大降低,但在部分傳統習俗濃厚的地方或家庭,仍有人會參考黃歷避開月厭日來安排重要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