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之所以很難開口給孩子道歉,是因為他們陷入了3個誤區:
1、給孩子道歉的父母是軟弱的
我們習慣了俯視孩子,孩子是弱小的,父母是強大的,道歉相當于給孩子低頭認錯,只有弱者才會低頭,父母怎么能是弱者呢?
2、道歉會削弱父母的權威
有一種固執的觀點認為,父母要想管住孩子,就必須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的絕對威嚴,這種威嚴要用一種嚴肅的狀態成為孩子的標尺。
既然是標尺,就不能出錯,即使做錯了,也不能認錯,否則就壓不住孩子了。
3、道歉有損父母的完美形象
每個孩子都想獲得父母的認可,每個父母都想在孩子眼里保持完美形象,父母很難接受孩子看到自己不堪、挫敗、失落等不好的一面。
當父母做錯事的時候,尷尬羞愧的樣子會有損自己在孩子眼里的形象。
有的父母還會在”道歉“這個事情上開啟雙標行為:
自己做錯事可以不道歉,但孩子做錯事了就必須道歉。
當孩子反問父母憑什么我做錯事了就要道歉,而你們做錯事了卻不用道歉的時候,父母會甩出一句:憑什么?憑我是你老子。
父母敢于給孩子道歉的正面意義
道歉是一件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我們做錯了事情,傷害到了別人,就需要道歉,這毋庸置疑。
既然是正確的價值觀,孩子要做到,父母也要做到。
父母敢于道歉,并不會損傷自己在孩子內心的威嚴,反而會提供正面的教育意義。
1、讓孩子看到錯誤的正反面
有的孩子很害怕犯錯,因為不能辯證的看待錯誤,孩子認知能力有限,他們會認為犯錯了就是壞孩子,犯錯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行,太差勁,從而否定懷疑自己,為了避免這種消極感受,孩子就會選擇逃避,干脆不做,不做就可以不犯錯。
這個時候,“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單純說教是沒用的,更有效果的方法是,父母在自己做錯事情的時候,坦然的笑一笑說:哦吼,我做錯了,我得給自己說個對不起。
然后,總結做錯的步驟,再來一次,直到成功。
看到這些,孩子的內心想法是:原來父母這么強大的人也會做錯事,也會失敗啊,我以為就我自己做不到,總犯錯呢,我不用再那么緊張害怕了。
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犯錯,孩子就不必為自己的犯錯而焦慮。
錯誤、失敗的正面是消極、令人不愉快的,但反面卻是諸多成長點,是積極的。
2、給孩子示范了解決社交問題的方式
孩子需要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才能更好的融入集體社會,這其中就包含了道歉。
因為社交沖突是很難避免的,比如孩子不小心撞倒了別人,弄壞了別人的玩具,說了讓對方傷心的話等等,這些情形太常見了。
解決這類沖突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真誠的道歉,給對方說聲對不起。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順利的掌握道歉這個技巧。
逼著孩子道歉只會適得其反,正確的方式就是父母親自示范給孩子看,孩子看多了,自然就會做了。
3、道歉是一種勇敢的,有擔當的行為
有的孩子總是拒絕道歉,堅決不說,這是因為在孩子的認知里,道歉是一種否定自己、承認自己不好的動作。
孩子之所以形成這種錯誤的認知,和父母平時如何示范道歉有密切的關系。
如果父母從不給孩子道歉,給別人道歉,卻總逼迫孩子道歉,道歉就成為專門懲罰孩子的手段。
要改變孩子,父母就要真誠的學會道歉,尤其是給孩子道歉。
讓孩子看到道歉不是懲罰,而是勇敢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