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是一種真菌,它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如黑麥(Secale cereale)、小麥(Triticum spp.)、大麥(Hordeum spp.)和其他谷物。確實,歷史上與黑麥更為緊密地聯系,因為黑麥在較差的土壤條件下也能生長,而這些條件更有可能導致麥角菌的發生。黑麥也是麥角菌最常見的宿主之一。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其他谷物,如小麥(白麥子)不會被麥角菌侵染。麥角菌也能在小麥等其他谷物上生長,但發生的頻率可能較低,或者這些作物的種植和加工管理更嚴格,從而減少了麥角菌污染的風險。
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由于科學知識的缺乏和儲存條件的不理想,麥角菌中毒(也被稱為麥角病或圣安東尼之火)確實曾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麥角菌中毒會導致幻覺、精神錯亂、極度的痛苦和甚至死亡。窮人更可能食用被麥角菌污染的黑麥面包,因為他們無法負擔更好的谷物或食物,這增加了他們患病的風險。
今天,由于現代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規范的發展,麥角菌中毒已經成為一個罕見的問題。農民使用不同的方法來控制麥角菌的發生,包括作物輪作、使用抗真菌劑、及時收割以及徹底清除受污染的谷物。此外,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篩選和檢測也有助于確保麥角菌不會進入食品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