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流放地確實存在"基礎設施跟上是景點,基礎設施跟不上就是地獄"的現象,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一方面,一些流放地如新疆伊犁等地,由于當時交通不便,氣候惡劣,生活條件確實十分艱苦,被流放者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生活質量會大幅下降,甚至難以為繼。這種情況下,那里對他們而言的確是"地獄"。
但另一方面,一些流放地日后成為了重要的城市和景點,如四川夔州(現重慶)。三國時諸葛亮曾被流放至此,但他在當地大力發展農業和教育,使夔州成為了巴蜀地區的重鎮。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墨客在夔州留下詩文,使其成為歷史名城。
總的來說,流放地的生活質量與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但因人而異。有些流放者憑借自身才華和努力,改善了當地的落后面貌,使流放地成為歷史景點。但對普通流放者而言,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厚的生活保障,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