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春秋時,晉文公登位,為報當年流亡鄭國,未被以禮相待之仇,聯合秦國出兵攻打鄭國。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退兵。燭之武對秦穆公說:“鄭國和秦國都是晉國的鄰國,如晉國滅掉了鄭國,實力更加強大,而秦國相應則顯得弱小。你們何苦要滅掉鄭國以增強鄰國的實力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穆公聽后很高興,馬上把軍隊撤走了。因為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主,后指款待賓客的主人。
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
這是燭之武退秦師的典故:
秦國和晉國聯軍進攻鄭國,鄭國派燭之武游說秦穆公,鄭國在晉國東面,滅了我們,也只是便宜晉國,你秦國得不到好處。既然沒有好處,為何不留下鄭國,作為你們秦國往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以后你們每次來我們這,肯定給你們安排的妥妥當當的。
所以鄭國就是歷史上第一個東道主。
秦穆公還很講義氣,派大夫杞子帶兵協助鄭國守城。
只不過沒多少年秦國又開始打東道主的主意,聯系留守鄭國的大夫做內應,派孟明視西乞術他們東征偷襲鄭國,結果在殽之戰被晉國團滅,這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