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干流在靈寶市進入河南省境,流經三門峽、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7個市主要區域。干流流經蘭考縣三義寨后(就是焦裕祿那個蘭考縣,蘭考縣也是黃河決堤和改道的重要發生地,據不完全統計黃河決口有1590多次,大的改道就有26次,其中百余次發生在蘭考。),轉為東北行,黃河干流基本上成為河南、山東的省界。河南北部以太行山脈與河北和山西為界,河南與安徽、湖北(桐柏山和大別山)的分界線是大別山!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
大別山是淮河和長江的分水嶺,這也早就了兩地的地理景觀的截然不同,當年漢武帝經過大別山時,看完大別山兩側景色,感嘆道:“山之南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次山之大果別于他山也”,可見大別山南北差異之大,大別山名副其實。大別山是淮河之源,淮河發源大別山脈的桐柏山。淮河文化因淮河而興盛發達。安徽之源的皖山(天柱山)屬于大別山,安慶境內的皖河發源于大別山的黃茅尖,因此皖江文化也源于大別山。可以這么說,沒有大別山就沒有淮河文化和皖江文化,大別山是安徽之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