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建省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簡稱隴。
甘肅和陜西一樣,也是地域制衡的原則表現得淋漓盡致。甘肅是中國各省中最狹長的,中間最細,兩頭大的不規則形狀,甘肅還和蒙古共和國有接壤(將新疆與內蒙古恰好隔開),甘肅還有一個陸地面積第二大城市-酒泉市,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面積的42%,如果單論面積,它能排在所有省級區域第十二,可見其地域遼闊(去年去大西北旅游,走了三四天,定位顯示都在酒泉,我都懷疑甘肅是不是就是蘭州加酒泉了).這也造就了甘肅橫跨了多個不同地理帶,甘南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氣候濕熱,山清水秀(崆峒山就在這里,崆峒山比較低調,它其實是道教的開山鼻祖)。甘肅的最西北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里干燥少雨,荒山戈壁。中部地區是黃土高原。三種不同地理條件差異顯著區域為何被合成了一個省份管轄,原因就是它在地理位置上的戰略價值。甘肅是中部控制西北交通的咽喉地帶,從“甘肅”二字就能體現出來。甘肅的名字是由甘州和肅州合并而來的。甘州,今天的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它是中國通往西北的重要咽喉,所謂的河西走廊,大部分都在甘肅境內。
古代的西域,輻射范圍大概就是如今的西北三省。自古以來,肅州與西域是唇亡齒寒的關系。當初漢武帝派遣大將軍霍去病打通西域,拿下了酒泉,等于掌握整個西北的主動控制權,漢武帝高興地賞御酒四十壇,霍去病把酒倒入泉中,酒泉因此得名。我們看到甘肅的來由就是甘州與肅州,去管理區域主要是河西走廊這一塊,但是我們都知道,甘肅也稱之為隴,那么為什么要將“隴”的一大塊劃入甘肅?
隴地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和軍事要沖。隴地是古絲綢之路第一站,而酒泉(肅州)是漢族實際控制的最后一站,中間有蘭州相連,所以從隴地到蘭州再到酒泉這就形成了完整的軍事戰略輸出大通道。自古以來,西部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而這部分人對中原文化和統治其實不是心甘情愿的,所以,歷代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國家對地方的控制,所以對甘肅單獨設立為省,直接管轄,以示其重視。同時酒泉這個位置有其特殊性,酒泉剛好在新疆、內蒙和青海的重心地帶,對其具有很強的輻射震懾力,也剛好隔開了內蒙與新疆;而平涼市是陜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東鄰陜西咸陽,南接陜西寶雞,北與寧夏固原毗鄰。所以它的存在就是能夠對寧夏和部分對西藏有威懾力。
甘肅這種啞鈴形狀也是歷經了多年的分家變遷才發生的!1928年,青海省成立的過程中,由于青海省沒有比較大的城市,將甘肅省的西寧地區劃入了青海省。西寧地區脫離了甘肅省,并且成為了青海省的省會。至于寧夏省,則基本上是從甘肅省的轄區內脫離的。寧夏省管理的大部分轄區,原本隸屬于甘肅省。經歷這一次分家以后,甘肅喪失了相當一部分管轄區。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與局限性,行政區劃也會根據當時實際需要而發生變化。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開始進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時期。當時,北方四省的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上都是發展偏慢,經濟發展水平也比較低。所以在50年代初期,國家先后撤銷了寧夏省、綏遠省等4個省份。寧夏省的部分地區劃入了內蒙古自治區,另一部分則重新劃入了甘肅省。到此為止似乎西北地區的行政區劃已經基本完成。
3年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寧夏自治區成立,寧夏與甘肅省再次分家。經歷了這一次分家以后,其實甘肅省的行政輪廓已經和現在的情況非常接近,在60年代末期,出于當時形勢的需要,內蒙古的東部劃入了黑吉遼三省,西部則劃入了甘肅省和寧夏自治區。當時,甘肅省的管轄區進一步擴大。但這樣的情況大約維持了10年時間,到了70年代末期,隨著各方面局勢的好轉,內蒙古劃分給周邊各個省份的地區,先后又收了回去。至此,甘肅省的行政輪廓徹底形成。
所以,甘肅設置行省,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從國防軍事戰略上考量的。第一點就是甘肅的設立確保河西走廊的完整性與獨立性;其次甘肅狹長的區域劃分,只有一條走廊,沒有腹地來倚靠,想獨立也很難獨立。甘肅東臨寧夏,北靠蒙古,西接新疆,南對青藏,是西北地區沒有以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所以它就像插入西北的一把鋼刀,對新、青、蒙做鉗制,也切斷了(內)蒙古與青、藏之間的聯系,包括新疆與寧夏之間的聯系。當然,甘肅的設立不僅僅有防止分裂的考慮,更輻射了西部少數民族區域,使得他們更有民族凝聚力。
最后我們看到甘肅最北端其實是與蒙古國為界的,并且恰好將新疆與內蒙古相隔開了不得不說,這也有趣!這就是馬鬃山鎮!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歷史原因馬鬃山地區只要在某一王朝控制之下,其大多數時間均歸屬于由明水偏向東邊的甘肅或蒙古方面一側,很少歸屬于偏向西邊的新疆西域一側。
甘肅與青海是以祁連山為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