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俗階層的中農,地主。以及其產生的所有士人參與了這個政治資源, 以前權力參與有皇帝,皇帝的宗室,外戚,以及各門閥。 這些構成國家機構的執行,決策的官員來源基礎。國家事實主要是被這些人瓜分。唐宋后,特別宋朝開始,門閥貴族政治越來越沒落,以前的門閥權貴,皇親國戚的爭斗。
越來越邊緣,乃至宗室貴族沒有任何渠道進入體制。 這時候整個國家,由皇帝一人,和沒有特定家族組成的,主要來自中農,大小地主的世俗階層。 權斗的主流在宋明則是黨爭,以及官僚集團和皇權(太監的權勢來自皇帝)的沖突,最后強調宋明,權力角逐基本看不見宗室,皇親國戚的身影。
每代權臣(張居正、王安石等)背后的家族也不是幾百年的門閥而是小地主,乃至中下農民家庭。 他們依托科舉制度進入體制,依托在同鄉,或者同書院,同老師等等錯綜復雜的世俗人情關系的官僚生態。觸摸權力巔峰。
這時候國家的政治運作就是,皇帝一人(內朝的太監)面對來自世俗的整個官僚集團,進行權力的決策和執行。開國之初尚有跟著皇帝打天下的武將,武官。宋明開國之初,文官見到不管大小的武官都得禮敬,武官能在街上把一個中央官員當奴仆進行鞭笞。
后面則完全相反,軍隊地位最高的將領,見到文官只能提鞋。軍隊經濟完全依賴于文官的一句話。這時候軍隊在國家治理中已經邊緣化。
后面正常情況下皇帝放權給官僚,并幾乎不否定內閣等文官的集體決策,這已經成了政治慣性,言官地位極高,甚至對皇帝的過度批評和監督也成了政治表演的常態,皇帝有皇權而士人有道統占據輿論制高點。
從武宗開始皇帝在與文官相處的過程中。已經厭煩了愈來愈強勢的文官和越來越過度的政治表演性的過度批評和否定。
開始不在出現在外朝與文官參與正常的國家政治運作,乃至不再接觸文官。
甚至正常的票擬,人事變動、甚至死刑犯執行名單都不進行批示。
有的信任太監讓太監代筆。形成內朝和外朝的對立。 以為官僚為主體的政治生態下政府運作效率極低,甚至在一些幾乎罷工的皇帝下幾乎停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