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大致的意思為:長城綿延不斷,東西橫跨數萬里。據說長城從蒙古延伸到克勒木?!稘h書》稱之為龍堆,看起來似乎就是這里。長城蜿蜒穿過山川,與農田相連。過去曾為此做過記述,用淺顯的話揭示深刻的道理。天地之間自然形成了長城,使南北被隔開。如果說是人力所為,早就應該坍塌了。但如今它還能限制誰呢?內外已經成為一家。乾隆作為“東北人”的視角把長城以南當成了南方,也側面嘲笑了前朝的中國皇帝修長城的必要性。
這首詩出自清朝的乾隆帝,是乾隆4萬首詩中的一首。1752年,乾隆皇帝在巡視木蘭圍場時,發現了從東到西延伸的古長城以及一些斥堠和屯戍的遺跡,這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于是,他向蒙古和索倫的官員詢問相關情況。蒙古和索倫的官員立即組織人員進行調查,并迅速查明了這道古長城的走向:
從黑龍江起始,經木蘭圍場,向西延伸至流沙。
乾隆的調研結果是:此“長城”為龍堆,是自然形成的長城,把南北自然隔開。但他一輩子都不會想到這個長城是女真族的金修建的。
在明長城以北數百公里處,還存在著金國時期的女真長城。這段防御工事自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起,延伸至西部的陰山以南河套平原,總長度超過5500公里。其防御范圍涵蓋了周邊1500公里的地區,并設有三道前后排列的防線。其最初主要目的是為防御塔塔兒和蒙古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