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滅亡,跟宋徽宗及宋欽宗有直接關系,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昏庸的皇帝。任何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都不外乎兩種因素:外部的環境和內部的制度。
宋朝外部的環境因素體現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邊境又缺少屏障天塹
北宋從建朝起,就面對北面契丹人建立的遼國的威脅,不得不在北方囤積數倍于敵軍的重兵抗遼。
為什么契丹人威脅這么大呢?因為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
因為燕云十六州在遼國手中,北宋北部邊境缺少了屏障天塹:
契丹在唐朝時崛起,原本在今天我國的東北地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活動??傊褪情L期盤踞在長城以北地區。但是到了五代的時候,中國北方有個叫石敬瑭的軍閥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動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這片地區割讓給契丹。這片地區,被稱作“燕云十六州”或者“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北端是東西向的燕山山脈,是這一地區南北之間的唯一天險,長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脈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長城防線也就不復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入中原。
這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人口。游牧民族的優勢在于騎兵勇猛,農耕民族的優勢在于糧食多、人口多。契丹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后,把當地的百姓編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讓每一個部落都有了農業地區的人口和糧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優勢。契丹人還積極漢化,用漢人的方式統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國家,國號“遼”。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遼國著名的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面對深入宋境的遼軍。宋真宗在嚇破膽的大臣忽悠下,心驚膽戰,想南逃避敵。后來經過宰相寇準出來力勸,才避免了北宋提前一百年變成南宋。最后經過與遼國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之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負面影響
表面上看,“澶淵之盟”是雙方的和平協定,宋、遼之間是平等關系。但實際上這種平等之下,暗含兩個不平等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北宋在事實上是,承認遼朝對“燕云”占有的合法性。所以后來,當金朝崛起時,宋與金的結盟,歷來被視為是宋朝對遼朝的背盟行為。當然,這個因素更多的是名義上的損失。
第二個因素,是從此之后,宋朝每年給遼30萬兩的歲幣,歲幣雖然買來了和平,但帶來了長期的惡劣影響。很多人認為,對于宋朝來說,30萬只不過是一筆小數目,用來換取和平很劃算。但這個問題不能只從成本上來去衡量,而是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30萬歲幣雖然不多,但這等于對外承認,北宋不但有錢,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錢來換取和平的這種方式。這個口子一開,就引發了一連串的惡果。我們可以看到,從此以后,遼、金、西夏對宋的戰爭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過戰爭逼迫北宋修改條約,提高歲幣。比如,澶淵之盟幾十年后,遼朝趁著北宋和西夏交戰的機會趁火打劫,將歲幣從30萬增加到50萬。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外交環境中,宋朝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大肥羊”的角色,在各國關系中疲于應付。
除了北方沒有天然屏障,北宋國都開封在地理位置上有缺陷: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后,曾經的雙都長安和洛陽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在此背景下,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政權都將國都設在了汴梁(開封),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趙匡胤也將北宋的都城定在了開封。
但和長安、洛陽比,開封有個致命的缺陷:防御力太差。開封雖然距離洛陽不遠,但是兩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別:洛陽北面是黃河,其余三面環山,整個洛陽地區等于是在四周天塹包圍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獨厚,所以才成為歷朝古都。開封呢,除了北邊有黃河外,周圍全是平原,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沒有可以用來防御的地勢。尤其是對于游牧民族的騎兵,簡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沒有天塹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駐扎數倍于平時的防衛軍。又因為遼國擁有機動優勢,這些軍隊又不能平時種田、戰時組織,必須時刻保持戰斗狀態。
打仗是古代最費錢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時期也要保持一支龐大的作戰隊伍,這對國力是極大的消耗。光抵抗一個遼國還不算,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又崛起了一個新勢力——由黨項人建立的“夏”政權,歷史上稱為“西夏”。西夏比遼國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經常發生戰爭。北宋要面臨雙線作戰的壓力,每年耗資巨大,卻只能勉強自保。
沒有“燕云十六州”作為北方的屏障,都城汴梁又緊鄰北方邊境。所以,從趙匡胤開始,收復“燕云十六州”成為北宋各代皇帝的首要政治目標,對于這個目標的執念,也為后來北宋在處理金、遼兩國之間的關系中做出了錯誤的戰略判斷,埋下了種子。
北宋的內部制度,導致了軍事的羸弱
宋太祖趙匡胤的抑武制度
唐朝的滅亡,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追求地方上的軍事效率,放任藩鎮節度使獨攬軍政、財政大權。趙匡胤也是靠軍權奪得江山,自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出現在自己的大宋身上。
于是,宋朝采用一套“強干弱枝”的政策,資源向中央軍傾斜;同時經常輪替將領,保證“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讓兵將之間不能好好協作;又重文輕武,讓文官挾制武將,降低武將的地位。這些措施保證了權力穩定的同時,卻嚴重降低了軍隊的戰斗力。
戰斗力降低了,為了保證邊境的安穩,國家就要供養更多的部隊,以彌補效率上的損失。大宋對養兵倒是舍得花錢,士兵的福利很不錯,結果為了供養一支龐大的常備軍讓國家財政苦不堪言,這就是所謂的“冗兵”。
重文輕武,導致“募兵制”招募不到合格的士兵
北宋軍隊的戰斗力低下,跟北宋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下執行的“募兵制”招兵制度有很大關系。
在經歷了唐末及五代的戰亂之后,社會整體非常不穩定。為了躲避戰亂,很多人背井離鄉,成為流民。對于流民問題,以往朝代的解決辦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漢、唐。但是這個辦法在北宋行不通。因為,北宋的領土面積比較小,遠遠比不上漢、唐,而人口又比較多。所以,根本沒有那么多土地重新分配。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們招募為軍隊。當時流行一句話,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也就是說,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衛國,而是糊口。
流民問題是解決了,但卻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問題:
一、軍隊數量劇增。軍隊從宋初的20萬,增長到了中后期的100萬以上。
二、軍人素質偏低。北宋重文輕武,百姓凡事有口飯吃,都不去當兵。《水滸傳》中經常有老百姓罵“賊配軍”,什么意思?就是北宋軍人很多都是罪犯。
你看,北宋一方面因為“抑武”政策導致朝廷中樞普遍缺乏軍事思維。另一方面,又因為招兵制度而導致士兵戰斗力普遍低下。兩項措施最終導致軍事上的長期衰敗和羸弱,軍人能力不行,只能靠數量來補,這巨大的軍費開支又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靖康之變”——北宋的滅亡
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權強勢崛起的背景下,宋、遼的實力相比金都較弱。而且,在宋遼以及百年和平的背景下,宋徽宗卻選擇和金朝結盟,共謀滅遼。
再回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面對強大的女真人勢力,宋朝的正確策略,應該是與遼聯合,對抗金朝。對于宋朝來說,最好的結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對抗的關系。
如果遼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據有利形勢。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最基礎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觸之前,做好和金朝對峙的準備。而現在的情況,是宋朝急功近利,將自己的訴求和底牌全部攤開。這樣一來,主動權其實已經被金朝掌握了。而這種策略背后,不僅是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執念,也是“歲幣外交”的慣性思路。
宋撕毀與遼的盟約,和金一起滅了遼。但失去遼國作為屏障,自己獨自面對虎狼一樣的金國時,才發現,金人比遼可難對付多了。最終,在宋徽宗、宋欽宗二帝的拙劣指揮下,北宋的命運也以“靖康之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