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沒有那么樂觀。
基于歷史及現實因素,北方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通過對石油,鋼材,煤炭,水泥等原材料的生產加工,給南方承接下游細分工業制成品加工提供保障。作為工業布局的上游,在過去的二十年,北方經濟依仗的上游工業產品增速持續放緩,與此同時,南方作為行銷世界的“中國制造”生力軍,下游工業品增速強勁持續。
而這南北產業上的背向發展,正是人口趨向性流動的最大動力。產業繁榮帶動的大量高價值崗位,像個巨大的抽水泵,源源不斷的泵送著人口向南流動。
和這樣龐大堅實的地區經濟分工對人口的南向流動的現實因素相比,當前這種在較小時間尺度上因北方氣候變暖帶來的人口北向流動的動力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此外,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統計,南方經濟規模已占據全國經濟總量的64.56%,全國20個區域性樞紐城市,有13個分布在南方。作為承載中國將近80%工業制成品和主要貿易樞紐的經濟大區,南方更迫切需要大量的人口參與完成各個環節運轉。
與此同時,人口大量聚集,促使南方諸如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等不斷發展融合。人口大量流入進一步促進各大城市群建設步伐加快,區域進一步互聯互通,市政設施,教育醫療等城市公共產品更加豐富高效,而這又進一步固化了這種人口流動趨勢。
那么,這種趨勢能夠改變嗎?
從長遠來看,全球氣候變暖還會影響地球上的大氣環流、水熱輸送通道、洋流運動等,從而全面影響全球氣候變化。這樣大尺度上的氣候變化,又必然引起地區發展和社會經濟活動的變化,而這,才是決定未來人群流動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決定人群流動的原因很多,要想讓更多的人留在北方,可不是光氣候改變就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