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常溫常壓下,汞是唯一的呈現為液態的重金屬,且能夠在大氣中以氣態單質的形式長期穩定存在。在自然界中,汞屬于痕量重金屬元素,含量很低,但是其生物毒性極強。尤其是甲基汞,即使是極低含量的甲基汞暴露也能夠造成明顯的生態毒性……
上個世紀60年代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就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汞中毒事件。工廠將工業生產中大量未經處理的含有汞的廢水排放到水俁灣,水生環境中的汞轉化成了劇毒甲基汞,沿著食物鏈能夠生物放大100萬倍,居民長期食用此種含汞的海產品,便成為此次甲基汞污染事件的受害者。
汞作為一種全球性污染物,可隨大氣環流進行長距離遷移。為了保護人類以及環境免受汞污染的影響,《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從2017年8月16日起正式生效。簽約國要遵守國際汞公約,減少含汞產品的使用和人為汞排放。
全球大氣汞的總儲庫約為5000~5500噸,其中人為源汞排放通量的研究相對清楚,約為2000噸/年,而自然源汞排放過程則存在極大的不確定,當前科學界難以準確估算其通量。尤其是,全球森林生態系統與大氣間汞的交換估算為“-727~703噸/年”,這就使得科學家無法確定森林生態系統到底是大氣汞的源還是匯。
因此,準確估算森林與大氣間汞的源匯關系,有利于《水俁公約》履約過程中責任的合理劃分,為科學地進行履約談判提供合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