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氣體十分易燃,遇明火、高溫極易發生爆炸。
本次事故中,在火車脫軌后,碰撞產生的火花會引燃氯乙烯繼而引發罐體爆炸。海外社交媒體推特上當地居民拍攝的畫面顯示,事故現場火光沖天、濃煙彌漫。據悉,大火從2月3日21時延續到次日早上。為了防止更大的爆炸事故,經多方權衡后,俄亥俄州應急部門于2月6日對氯乙烯實施就地排放。
從科學角度看,如此簡單粗暴,不計后果的操作恐怕將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因為需要長期檢測、看到準確數據才能對這次事故帶來的影響和問題進行評估,所以本文只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公開的媒體信息進行推測。
在事故發生5天后,也就是2月8日,當地部門已經解除了疏散令,俄亥俄州和賓州政府表示,在事故區域和周邊居民區所采集的數百個空氣樣本中的毒素水平低于危險標準。俄亥俄州環保局則表示,有部分“物質”立即對魚類產生了毒性,但飲用水質量仍是安全的。
那這意味著事故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過去了嗎?
恐怕不盡然。除了氯乙烯本身的毒性會造成環境污染外,氯乙烯在自然環境中還可以參與光化學煙霧反應,產生大量的臭氧、醛以及其他復雜的有毒物質。同時,氯乙烯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氯化氫,會刺激人的皮膚黏膜,還會造成土壤酸化、水質污染。這些有毒物質經過大氣循環,會通過雨水匯入河流,對土壤及水質造成嚴重的不可逆傷害。
擁有美國最肥沃土地之一的俄亥俄州,在遭受十萬加侖(約380立方米)的氯乙烯泄露、燃燒以及后續產生的一系列化學污染物的“攻擊”后,土壤及水質都將發生不可逆的傷害。
盡管如前文所說,俄亥俄州當地環保部門表示,飲用水質量仍然安全,但這些化學物質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很可能是一個非常持久的過程。因此,只有后續持續監測,才能進一步判斷此次化學品泄露事故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具體影響。
化工對于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危險化學品一旦發生事故,往往危害大且很難補救,只有在生產、運輸等每個環節中都樹牢安全意識,規范操作,嚴格要求,才能盡量防控危險化學品重大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