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海鮮上的細菌問題同樣嚴重!
實際上,生食海鮮的危險不光有寄生蟲,還有細菌。-30℃想殺死細菌,可是不容易的。實驗室里保存菌種,就是將混有甘油的細菌凍在-80℃的冰箱里。
所以,海鮮的新鮮程度就很重要了。不新鮮的海鮮,很容易受到細菌的污染。
而和海鮮有關的致病細菌污染中,最有名的,那就要數海洋中的弧菌一大家子了,其中的副溶血弧菌和創傷弧菌算是惡名在外的雙煞了。
副溶血弧菌一菌就占去了食物中毒的半壁江山,在不少地方都打敗了成名已久的沙門氏菌,是世界范圍內食源性腹瀉的主要原因。我國每年因副溶血弧菌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就高達百萬級。副溶血弧菌感染最經典的癥狀就是腸胃炎——腹瀉,嘔吐,惡心等;嚴重時會引起脫水和其它并發癥,甚至引起死亡。
而和創傷弧菌有關的故事就更為嚇人了,一般故事模板是這樣的:某人在處理海鮮時被貝殼劃傷又或者被蝦蟹夾傷,當時覺得沒什么,結果開始發燒,送進醫院,才發現是創傷弧菌感染。這類故事一般的結局都是誘發敗血病,然后死亡或截肢。
關于創傷弧菌的故事,其實并沒有多少夸大,反而讓大家忽略了創傷弧菌也具有食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實際上生食牡蠣或者其他貝類,也是創傷弧菌感染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