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元代設置廣西行中書省,治靜江府(今桂林)開始,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間里,桂林一直是廣西省的省會,歷540余年,從未間斷。那么,南寧后來又是怎么搖身一變成為廣西省會(首府)的呢?下面待城鎮規劃君何方洪細細道來。
從元朝至民國,廣西省會或治所都設在桂林,1912年省治由桂林遷到南寧。1936年又由南寧遷往桂林。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市。1958年3月5日,全國人大通過決議,建立省一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為自治區首府。因此,桂林市就是曾經的廣西省會,而南寧市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
一、晚清民國時期的廣西遷省之爭
晚清時期,國運衰微,西方列強對中國領土虎視眈眈,邊疆危機日益嚴重。圍繞著廣西省會的遷移問題,在兩廣封疆大吏和在京城任職的官員曾經有過爭論。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廣西巡撫林紹年以及廣西諮議局的官員們認為,“廣西桂林省城,僻在東北,去所轄州縣有遠至二千五六百里者,平時控制不便,有事更呼應不靈。”而南寧府治“在潯梧之西、柳慶之南、太平泗城鎮安之東,東西適中,實為向來軍府所駐之地。今交涉日繁,邊防日重”。故而建議將省會遷移到南寧。而在京朝的官員則不同意地方大員的意見,尤其是以桂林籍官員唐景崇為代表。他認為,以當時廣西的兵力,不足以經營邕州和防守北海的水陸要沖;同時,遷移省會到南寧,需要巨額的經費,在當時國窮民弱的情況之下,確實難以承受。
在當時,西方列強如俄國、英國等對中國西部以及蒙古、西藏、四川和云南等地都存在侵略野心,遷移廣西一個省會到南寧,并不能解決邊防危機。他提出迅速架設連通龍州的電線,將廣西提督移駐南寧的建議,這一建議被清政府采納。最后,省會遷移問題也就不了了之。清王朝滅亡之后的1912年,曾經作為清軍督標、出身子武鳴縣的陸榮廷取得了廣西的軍政大權,是為老桂系統治廣西時期。南寧地近武鳴,陸榮廷便開始醞釀遷移省會的事情。
由于民國初年中國的民主政體很不完善,剛剛建立的廣西省議會,也是由各懷心事、爭權奪利的議員們組成,其中新議員占多數。陸榮廷便利用廣西省議會內部的這種矛盾和斗爭,操縱省議會,最終促使省會南遷南寧。根據相關歷史記載和一些當事人的回憶,民國初年廣西的遷省之爭,鬧出了一場風波。
二、民國以來的廣西省會或首府變遷
(一)1912年至1936年的廣西省會——南寧(南寧武鳴人陸榮廷等主政)
1912年2月,陸榮廷爬上了廣西都督的寶座,得以獨攬廣西軍政大權。陸榮廷上臺不久,即著手將省會從桂林遷往南寧。1912年4月,省議院改臨時參議會,以議長盧汝翼為首,龔政、雷殷、蒙民偉等一批桂南議員提出遷省議案,此番爭論達到了白熱化,桂東北議員與桂西南議員分裂成勢不兩立的“桂林議會”和“南寧議會”,爭吵了近半年。
1912年10月17日,在陸榮廷的暗中支持下,省“臨時參議會”在南寧表決“遷省”案,結果自然獲得多數通過。至此,雖然反對遷省的一方仍然拒絕民政等六司遷邕,在桂林另設“鎮守府”,拒付遷省墊款,但大勢已去。次年即1913年,陸榮廷又兼任廣西民政長,六司也相繼遷到南寧。1915年5月,在省會南遷已成事實的情況下,舊桂系政府要求把南寧定為廣西省會的請示獲得了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的批準。土匪出身的軍閥頭子陸榮廷軟硬兼施,終于完成了將省會由桂林遷至南寧,以自己家鄉為巢穴進而獨霸廣西的畢生宏愿。
(二)1936至1950年廣西省會——桂林(桂林臨桂人李宗仁、白崇禧等主政)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南京國民政府迫于形勢決定與桂系握手言和。年底,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宗仁、白崇禧分別當選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后數年,西南處于半獨立狀態。1932年4月,李、白分任廣西綏靖正、副主任。他們以自治、自衛、自給的“三自政策”相標榜,銳意經營廣西,同時發起“廣西建設運動”,在省內實行軍政改革,既成功地樹立起廣西的新歷史形象——強悍、好戰、堅韌,充滿軍國主義氣氛,使廣西成為一個針插不進的“獨立王國”,也使廣西贏得了“模范省”的稱號。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西推行新政,得到了省內軍民的廣泛擁戴,威望如日中天。
1936年10月,李宗仁在廣西全省黨政軍聯席會議中提出議案“為應付將來抗戰軍事上的需要,省會應自南寧遷返桂林。”獲得一致通過,李、白這對桂林雙雄南征北戰,苦心經營,終于在省會南遷20多年后,在一片支持聲中又把省會所在地帶回了老家。
(三)1950年至現在的廣西省會(首府)——南寧
1949年12月11日,我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了祖國南大門鎮南關,廣西全境解放,廣西省會定址的問題又擺在了眾人面前。但是,我黨方面已做好了準備。早在1949年8月,葉劍英元帥離開北京進入江西主政華南前夕,他曾對日后廣西省會問題向黨中央作過指示。黨中央經過了認真研究,于是在1950年1月,南寧正式被確定為解放后的廣西省會。
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市。1951年至1955年,欽州、廉州(即今欽州、防城港、北海)從廣東省劃入廣西省。1952年12月10日,在邕寧、宜山、百色3個專區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區。廣西1955年至1965年,欽州、廉州再度劃入廣東。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廣西僮族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6月,國務院作出關于建立廣西僮族自治區的決定,并在同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
1958年3月5日,全國人大通過決議,建立省一級的廣西僮族自治區,南寧市為自治區首府。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省一級的“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
(四)中途“殺出”一個廣西省會——柳州
1950年6月,原桂系統戰人士、政務院委員黃紹竑在政務會議上又提到了廣西省會定址問題。黃紹竑認為,柳州地處廣西地理中心,有鐵路通過,交通便利,解放初期的柳州,無論是交通條件、產業基礎還是城市規模都在南寧之上。為此,他提議中央將廣西省會改設在柳州。但是黃紹竑等人的提議并沒有獲得表決的機會,他作為民國的舊臣,說話當然不如莫文驊、雷經天這樣的解放功臣管用,省會定在南寧的建議最終占了上風,得到了葉劍英乃至主席的大力支持。
1966年,黃紹竑在文革中慘遭迫害,含冤死于北京,他至死也沒能等到自己畢生推動的將廣西省會遷往柳州的宏愿變成現實的那一天。南寧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在解放后的幾十年間得到了無數的政策傾斜和財政照顧,逐漸壯大為區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一直到1980年代的末期,這座城市的處境依然尷尬不堪,知名度遠遜桂林,經濟發展又不如柳州。1990年代,柳州在8年之內先后遭遇了三次特大洪水的襲擊,接踵而來的又是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重創,元氣大傷。而廣西區黨委的大小席位也恰好在這個時期逐漸被桂南勢力所壟斷,南寧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終于在經濟總量上超越了柳州。
三、廣西三次遷省之爭的實質
綜觀晚清以來廣西省會的幾次遷移,可以說有著各種復雜的緣由。其中既夾雜著革命派和保守派的權益之爭,個人的家鄉情懷等原因,也有堂而皇之的客觀理由。那么,如何全面看待廣西省會的幾次遷移呢,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第一,明清以來,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歷史的頂峰,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治理。在西南地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進一步治理,廣西境內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桂林省會地理位置過于偏北的弊端開始顯現。晚清中央政府和兩廣地方大員當中的遷省之爭,使得最高軍事武官駐守南寧,軍政長官同城的現象開始出現變化。
秦始皇統一嶺南地區之后,設置桂林、南海、象3郡進行治理,這是廣西最早隸屬中央政府的肇始。然而,秦王朝時期的桂林郡治所是在今天的蒼梧縣附近。之后,隨著歷代封建王朝中央政府對嶺南地區治理的加強,桂林一直是廣西的省會城市。在明清以前,中央政府對于廣西境內桂南及桂西地區一直采取羈縻政策,利用土司實施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北宋王朝在鎮壓儂智高的反宋起義之后,在邕州和宜州設置榷場,便于與桂西及桂南地區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明清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統治的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也得到進一步開發。為了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政策。由中央政府派出流官取代土司進行治理。廣西境內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的經濟聯系得到加強。
柳州、南寧等城市,由于便捷的水路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步發展成為所在地區的中心城市。與廣東緊鄰的梧州,也由于處于西江流域的中游,匯集桂江、西江和柳江三大支流,成為廣西水路運輸的門戶和進出口貿易的總中心。這樣,廣西逐步形成桂林、梧州、柳州和南寧等四大城市并立的局面。晚清以來,英法等西方列強加緊對我國西南邊疆地區進行侵略,不僅使西南邊疆危機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廣西境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太平天國起義,會黨起義等此起彼伏。
桂林由于地處廣西東北一隅,僅有漓江水路交通,對于南部左右江流域的治理因路途遙遠,確實不便。因此,晚清時期,廣西便有省會遷移的議論。但是這種論調一開始便遭到在朝廷供職桂林籍官員們的反對。他們指出,可以將南寧的軍事地位加以提高,但是桂林作為廣西省會的地位不能動搖。于是爭論的結果,為了維持封建統治,以便應對中法戰爭之后廣西邊防的需要,清朝中央政府決定,廣西提督從柳州移駐南寧,從此,南寧的軍事地位開始上升。
第二,明清以來,粵閩等外省大量經濟性移民的涌入,加速了廣西南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也使得廣西境內原有的以省會桂林為中心的城市格局發生了改變。近代以來隨著西江流域的對外開放,特別是清末南寧自開商埠以后,便捷的地理區位和廣闊的城市腹地,使得南寧的市政建設以及經濟功能得以很大的增強,具備了作為新的行政和軍事中心的條件。
因此,近代以降隨著廣西的對外開放,南寧逐步發展成為南部廣西的經濟文化中心,梧州成為廣西對外貿易的總中心,柳州成為廣西中部的經濟文化中心,桂林只維持了省會城市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其四大城市地位的變化,這是導致遷省之爭的主要緣由之一。
第三,政治地位以及家鄉情結是遷省之爭的助推劑,某些時候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民國初年,廣西遷省之爭之所以鬧出風波,時人評論說在于老桂系首腦陸榮廷私心太重。
他當時主張遷省的理由有二:為了兼顧國防;南寧地近武鳴。第一條理由是晚清中央與地方大員關于廣西省會遷移的老調重彈。因為民國初年,西南邊防形勢的緊張局面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第二條理由是因為南寧靠近武鳴,將政治中心遷移到南寧,便于就近治理,為家鄉建設牟利。陸榮廷將家鄉武緣縣改為武鳴縣,時人稱其為陸武鳴即為例證。省會南遷,全省金融中心而隨之變遷,所謂“肥水南流”是也。民國初年,廣西省議會議員分為新老兩派,議員的政治和文化素質等參差不齊,為了私利經常明爭暗斗。陸榮廷功于心計,利用資產階級民主派議員思想激進,南部廣西議員眾多的優勢,暗中鼓動桂南地區議員私自返回南寧,造成省會南遷的既成事實。可見,民國初年,陸榮廷的個人喜好決定了省會遷移的基本走向,同時他又作為全省最高軍政首腦,位高權重,同時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從中漁利,最終使省會遷移到南寧。
第四,特殊時期嚴峻的政治、軍事斗爭的形勢也為遷移省會提供了客觀的理由。20世紀30年代,李宗仁和白崇禧主政廣西之后,實施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四大建設,使廣西政治、經濟、軍事形勢逐步好轉,社會面貌為之發生了較大的改觀,被喻為“模范省”。然而30年代初,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加劇,法西斯勢力開始抬頭,逐漸形成了亞洲和歐洲兩大戰爭策源地。日本充當侵略亞洲的急先鋒,于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占據中國東北三省,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但是蔣介石中央政府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僅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氣焰,而且加劇了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
同時其推行以剿滅工農紅軍為由乘機消除異己勢力的做法,引起兩廣地方實力派的不滿和堅決反對,1936年6月遂發生“兩廣事變”。這次事變雖然以和平解決而告結束,但是新桂系打出的“抗日反蔣”的旗號卻得到了全國民眾以及中共的贊揚。這時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李宗仁和白崇禧對于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有著清醒的估計,認為南寧靠近廣州灣,一旦日軍占領中國東南和華南沿海地區,南寧很容易成為日軍飛機轟炸的主要目標。而南寧城周圍像一個鍋底形,沒有巖洞作為掩護,因此省政府及軍政機關很容易受到威脅。而桂林多巖洞,是天然的防空洞,且距離海口較遠,可避免敵人自海上登陸的威脅。
因此在1936年秋,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西黨政軍聯席會議上提出,為應付將來抗戰軍事上的需要,請求將廣西省會由南寧遷往桂林,大家一致通過李、白這一動議。1939年,日軍第一次入侵廣西南部19個縣,南寧淪陷,證明李宗仁和白崇禧堅持省會必須北遷的預見是正確的。這一次遷省之議雖然沒有發生太大的爭論,但是時人評論說廣西當局決定把省會從南寧再遷回來桂林,“軍事和歷史的原因應該是最主要的”,從而可以證明桂林重新成為省會,與當時全國抗日斗爭緊張的軍事形勢有密切的聯系。
第五,南寧所具有的獨特的地緣優勢以及社會政治形勢的變遷,其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后廣西省會是較佳的選擇。南寧為清朝時期宣化縣府所在地,當左右江匯合之下游,全省公路的中心點,交通比桂林優越。明清以來,隨著大量外省經濟性移民的涌入,加速了桂西、桂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開發,由于水路交通便利,南寧城市的規模以及經濟發展明顯提高。近代以降,隨著西江流域的開發,南寧的地緣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1907年南寧自開為商埠,進一步促進了南寧城市的發展。由于廣西境內河流呈現出以梧州為中心的扇形分布,南寧、柳州和桂林又是處于河流中上游便利的位置,都具備發展為地區性中心城市的條件,但是這種分布又決定了廣西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地區性中心城市,而是呈現出四大城市并立的局面。除捂州作為兩廣之間的省際城市,不便作為省會之外,其他3個城市都有作為省會的地緣優勢。故而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西省委內部出現以桂林、柳州和南寧3座城市都可以作為省會的爭論。
主席以偉人的遠見卓識,認識到南寧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南寧為新中國成立之后廣西的省會所在地。桂林由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管理全省的黨政軍事務,早在晚清時期已經開始失去作為省會的地緣優勢。可見新中國成立之初選擇南寧作為省會,水路交通便利,軍事戰略地位重要是主要因素。如果從區位居中帶來治理的便利性作為選擇廣西省會的重要考量標準,柳州的地位最適宜,故而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西省委主要領導張云逸、韋國清等曾經多次向主席提出將省會遷移柳州的建議,由于主席的堅持,南寧作為新省會最終被確定了下來。必須看到,南寧作為廣西省會,惟一的缺陷是太靠近國境線。使人聯想到近代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占諒山,威逼南寧,廣西巡撫潘鼎新逃跑,廣西全省為之震動的事實。
20世紀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中越兩國關系緊張時期,南寧的軍事形勢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事實。除此之外,無論從地理區位,還是從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南寧作為省會都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南寧所具備的這種地理區位,既可以作為拱衛國防前哨的重要據點,也容易成為邊防形勢緊張時期敵人的攻擊目標。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現今的事實,特別是隨著2010年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廣西北部灣發展規劃上升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南寧作為中國一東盟博覽會的永久主辦城市,不僅使該城市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而且使其作為連接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性、國際性、大都市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從而證明,新中國第一代領導核心重新選擇廣西省會在南寧的決策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是非常英明的決斷。
四、廣西省的省會桂林市基本情況
作為廣西省曾經的省會,桂林是山水甲天下的國際旅游名城、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宜養的生態山水名城。桂林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轄秀峰、疊彩、象山、七星、雁山、臨桂6個區,陽朔、靈川、全州、興安、永福、灌陽、龍勝、資源、平樂、恭城10個縣(自治縣)及荔浦市,設有桂林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桂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桂林)廣西園等派出機構。桂林市主城區面積140平方公里;桂林市轄區縣下轄13個街道辦事處、88個鎮、46個鄉(其中有15個民族鄉),25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653個村民委員會。全市總人口54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1萬人,市區人口135萬人。
桂林市位于南嶺山系西南部,地處湘桂走廊南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境域南北長236公里、東西寬189公里。北部及東北部與湖南省交界,東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接壤,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及來賓市毗鄰,西部及西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相接,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11.74%。桂林處于泛珠三角、西南、東盟三大經濟圈結合部的重要節點,是珠江—西江經濟帶規劃延伸區節點城市和桂粵湘黔交界中心城市,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聯系沿海和內陸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溝通中國與東部沿海經濟的橋梁、貫通國內與東盟的樞紐,在全區乃至西南區域經濟發展、對外開放開發和交通運輸總體布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桂林交通便捷,自秦開鑿靈渠溝通珠江、長江兩大水系起,桂林就一直是聯系嶺南與長江流域的咽喉要地。
2023年全年桂林全市生產總值(GDP)2523.4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943元,比上年增長3.4%。
五、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基本情況
南寧市背靠大西南,面向北部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金融中心,也是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的窗口和前沿。南寧素有“中國綠城”“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等美譽,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
一是南寧書歷史沿革。南寧古屬百越之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建晉興郡,晉興(今南寧)為郡治所在地,南寧建制從此開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唐朝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更名邕州,設邕州都督府,南寧的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邕州路改名為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南寧得名始于此。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1950年2月8日,南寧市被確定為廣西省會;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市成為自治區首府。
二是南寧市區位優勢。南寧區位優勢突出,位于廣西中部偏南,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鄰粵港澳,南臨北部灣,處于“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是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中國—東盟經濟圈的交匯點。具有近海、近邊,沿江、沿線的特點,是距離東盟國家最近的省會城市。平陸運河建成后,將“給南寧帶來一片海”,重塑南寧城市形態和產業生態。
三是行政區劃。南寧市總面積2.21萬平方千米,轄興寧區、江南區、青秀區、西鄉塘區、邕寧區、良慶區、武鳴區7個城區和橫州市、賓陽縣、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5個縣(市),建有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
四是南寧市的人口民族。南寧是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894.08萬人。
五是南寧市生態宜居。近五年來,南寧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保持在94%以上,環境空氣質量連續7年穩定達標,“南寧藍”成為南寧城市名片。南寧先后獲評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優秀試點城市。綠城南寧自然風光秀美,文旅資源豐富,擁有青秀山風景區、大明山風景區等98家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處處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之美。
六是南寧市交通便捷。釋放“海”的潛力。平陸運河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干工程,起點為南寧橫州市西津庫區平塘江口,經欽州市靈山縣陸屋鎮沿欽江進入北部灣,全長約135公里,航道等級為內河I級,建成后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運距最短、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激發“江”的活力。依托珠江—西江經濟帶,水路運輸不斷升級。已建成老口航運樞紐、邕寧水利樞紐、南寧至貴港Ⅱ級航道等重大水運項目。做足“邊”的文章。構建大通道、打通大樞紐、織密大網絡,加快打造區域性國際物流樞紐,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目前,南寧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5號線開通運營,形成了“跨江連城、貫穿城市東西南北”的線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