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就是這樣。家鄉一季麥子一季稻子,收割后打谷曬干,干柴扎起來,一小捆一小捆壘成一大捆,又堆成柴垛。去交公糧都用板車,一大早出發,滿滿一板車糧食,外公在前面拉,外婆在后面推,我走在板車邊上,走不動了外公會讓我坐在板車上,外婆會說讓我坐靠前點的位置,不然外公會浪費很多力氣。大約走三四個小時,來到糧站,排隊等著驗糧。有工作人員拿著一個類似小石臼一樣工具,把糧食放在里面,磨一磨搗一搗,將碾碎去皮的糧食放進嘴巴里嘗嘗味道?這流程一度讓我覺得很疑惑,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已經忘記了當初問這個問題時,外公怎么回答我的。交完糧是最開心的時候了,因為能夠去邊上點心店吃一碗柴片(家長發音類似sa 3聲 bei2聲)小餛飩。這是一種幾乎無肉,但是餛飩皮泡在鮮湯里的點心。勺子撈起放進嘴里,每一口都是餛飩皮和湯汁在口腔中混合爆發的美味,吸溜一下就吃進去了。講究點的會用高湯,不講究的放味精。但我也不講究,有的吃就行。吃完了就回家了,一路上我也走不動了,或坐或躺在板車里讓外公一路拉回家,這樣到家幾戶已經是下午3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