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和公路鐵路最大的區別在于:水路是沒法爬坡的。水路要調整水位,如果不能利用自然河流的水力坡降,就只有過船閘這一種辦法。
這些運河興建的時候,還沒有鐵路、公路,沒有火車、汽車。那時陸路的交通工具仍然只有馬車。一輛馬車載貨3噸頂頭了,而圖中所示的船,輕輕松松就可以裝上10幾噸貨物,而且行駛起來也比馬車容易得多。
等到鐵路、公路興建起來,這些需要過很多船閘的運河就無可避免地衰退下去。
在爬坡這件事上,鐵路公路比運河強太多了。八達嶺那么險峻的山口,詹天佑一個人字型鐵道加一個隧道就搞定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秦嶺8字大展線搞定。
相比之下,對于運河而言,別說秦嶺、八達嶺了,隨便一道小山梁都是攔路虎。三峽大壩上下游100米落差,建了蔚為壯觀的五級船閘和升船機,成本數百億。長江航道從上海直到宜賓,只有葛洲壩和三峽需要過船閘。如果一條大型運河一路都是船閘,那成本直接干到天上。船閘這個東西因為需要啟閉閘門,活動的機械部件多,運營成本也比公路鐵路的展線架橋挖洞高得多。
另一方面,翻越分水嶺的運河,受到地形和水源的限制,很難修得像平原地區的京杭大運河那樣寬。美國最著名的伊利運河,最初寬度也只有12米,水深才1.2米,一船可以運載30噸的貨物,這與馬車相比堪稱豪橫,和火車就沒得比了。
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歐洲,還是美洲,內河航運仍然是最經濟實惠的運輸方式,但僅限于京杭大運河、中德運河這種不怎么需要過船閘的運河。像十九世紀初美國修建的那些靠一級級船閘翻山越嶺的運河,注定只能成為壯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