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學生越好,越要調低對學生情緒價值的期待,這是一個事實,無關對錯。
作為一個老師,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許是因為你遇到的學生成績還沒好到那種程度,又或許是因為你其實沒有真的關注學生們(尤其是優生)在想什么,或者,你無所謂優生提不提供情緒價值,只要他們成績夠耀眼,足夠為你的“名師招牌”增光添彩就行。
這一點,我甚至不用舉出生活中和教學工作中的例子,只需要看一看知乎上很多高材生,他們會如何評價學校、老師,會如何歸因自己的成績來源就知道了。
成績好,是因為自己有天分,自己努力,自己感興趣;成績不好,是因為這個老師教得不好,或者人品有問題,這樣的學生很多,越好的班級這樣的學生越多。
我不認為這是缺點,甚至,聰明的學生就是不容易崇拜老師,就是喜歡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就是喜歡把成功的因素歸于自己可控制的方面,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一直維持狀態。
當然,以后畢業了,為官做宰,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否有待修正,那是后話。
但是,大多數老師還是愿意教優生的,無論從名或者利的角度都是如此。
尤其,作為一老師,在接觸了足夠多類型的優生之后,你可能就沒啥內卷的焦慮了。
如果把清華北大種子選手定義為優秀,那么你可能會發現,這些孩子其實啥樣的都有,并沒有統一的模板。努力型的天賦型的貪玩的自律的社交達人類型的或者孤僻內向的……當然,無論哪種類型,得有一個基本的天賦水平,不能低于那條線。
這個水平大概就是,無論怎么玩兒,即使從不參加任何補習班,他的成績都能始終穩定,最多偶爾有些小波動。難題對他來說和簡單題沒啥區別,只不過是拉大了他和其他同學的差距而已。
當然,我這里的標準,是按照四川這邊的清北錄取率來說的。前幾年大約就是一萬個人里面有五六個的樣子。有些省份可能要容易點。
但當前老師們對尖子生的態度可能比較復雜。這種復雜不來源于學生,而來源于種種壓力。
真正的尖子生,絕對不僅僅是班級老師或者學校領導這個層面的人在關注。老師的教學業績,也絕對不是僅僅給家長或者學生一個交代就可以了。
家長覺得可以了,學生自己也認為不錯了,老師自問盡力了,也依然要接受層層驗收,層層問責。
假如一個同學其他科接近滿分,那么你所教的科目分數不夠理想,就是你的錯。
假如一個同學平時成績每次都接近滿分,但是高考發揮失常了,那么也是你的錯。
所以,接手最優秀的學生,也是需要勇氣和實力的。以及,還需要一點運氣。就目前的高考競爭形勢來說,真正敢保證高考絕不出意外的極少極少。
這一點,如果去C9以上大學去看,我們就會發現大量認為自己應該去清北只是運氣不好的人。
也許有很多人只是一種錯覺,但一定也有為數不少的人說的是真的。
作為老師,你要頂得住這種壓力,不要半夜忽然坐起來,想:“萬一這孩子高考理綜選擇題錯了一個怎么辦?”
你更不能把這種壓力傳導給學生和家長。
頂級名校處理這種壓力的方式是:盡量多網羅優秀生源,這樣就能擴大種子選手的數量,從而提高概率。
如果你不幸在一所不那么頂級的名校教這種生源,你的壓力將是最大的。
三年之后,一個世人眼中本該去清北的人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人們會說:“唉,他如果當初去了XX中學(省內名校)就不會是這樣了。”
我校曾有一位文科尖子生,高考不知為何考得特別差,她認為是學校沒把她教好,于是堅決反對自己的弟弟再讀本校。但是她弟弟比較固執,還是選擇了直升本校高中部,還好,高考發揮非常不錯,去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專業。
她弟弟當時有一個同班同學,老師眼中的天才,純憑靈氣讀書的那種學生,堅決選擇了另一所名氣更大的高中,三年來一直在那所高中年級第一,根據該校的歷史情況,清北是穩的。結果高考滑鐵盧,只考了六百五十多分,無緣清北甚至C9。
這些,在別人口中只是八卦,在該學生的老師那里,就是層層的壓力。
三年又三年,教尖子生的老師必須面對這種在挑剔與審視中過日子的生活。
教中等生會相對快樂很多,因為沒有那么大的升學壓力。
當然不是說一點壓力沒有,但考慮到學情,領導們也不可能給出太逆天的目標。
如果班上還有一兩個高二下期忽然開始突飛猛進把尖子班學生都超越的同學,老師的臉上更是有光。
而這種學生每屆都有。
普通班的學生一般都是高一到高二上期還沒收心,或者還沒到質變的時間,到了高二下期忽然開了竅,突飛猛進。最后高考超越一眾高手,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傳奇。
這種人會被老師拿出來舉例子,舉很多屆。
而且,當一個班沒有那種秒殺級別的天才型選手時,其他同學也不會那么壓抑,班級氛圍會更活躍一些。
我曾經教過一個班級,高手比較多,那些非高手的同學是不敢舉手發言的。
就像十多年前的知乎,由于寫出精彩答案的人太多,一般人不敢輕易動筆。
有一個在如今算得大V的朋友,當初在知乎上足足潛水了一年多,才開始鼓起勇氣寫第一個答案。
至于“差生”,如果僅僅是成績差,其實教起來也會比較開心。
如果人品什么的不行,那就艱難一點兒。
班級的氛圍整體都不健康,品質不好,也會嚴重影響老師的心理健康。
其實這種情況建議老師還是盡量早日擺脫。
人,如果照顧不好自己的心靈,也不可能惠及他人。
多么高尚的人都一樣。
總的來說,我算是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教過了,我的結論是:學生能不能逆天改命,靠的的確是學生自己,而不是老師;但學生能不能穩步前進,不斷去挑戰自己,卻一定要倚仗老師的力量,多么優秀的學生都一樣。不要認為尖子生習慣就會很好,或者差生就一定沒有希望。真的不是這樣的。
老師的意義,在于陪伴,在于督促學生日有所進,他最終能進步到什么程度,他的人生可以達到什么高度,那是他的造化。
清北種子選手高考失利,也會進入不錯的大學;成績不好的同學好好督促一下,至少可以在單招中尋得自己的未來。
這些,對領導不重要,但對學生很重要,對老師也很重要。
想明白這點,才不會有虛幻的成就感,或者擅自破防的情緒期待,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老師。
畢竟,大多數時候,你接什么班,其實你自己說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