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各位一件事:到一個新地方求學或就職時候,務必尊重當地人飲食習慣乃至各種生活習慣,那是他們用很多代人試出來的。必然是最符合當地環境條件的生活方法。
就南方而言,濕氣重者如四川湖南江西,喜歡吃辣,能祛濕。前一陣子去湖南出差,天天吃辣竟不長痘,非常震撼。放開肚子吃了小一個月瀏陽蒸菜,臘肉臘魚。當地氣候炎熱,不好保鮮,所以臘制技術非常絕。如果只愛吃鮮貨,就不能體會當地美食了。
湖北我沒去過,聽在那定居的親戚說小龍蝦為一絕,每到夏天河鮮極多。這就是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嶺南地區瘴氣重,蚊蟲多,食物易腐壞,所以廣東人喜歡“雞有雞味,魚有魚味”,也就是烹飪盡量追求食材本味,本質上是避免誤食腐壞食品。生腌有寄生蟲多的問題,但這沒辦法,古代人也不知道原理,但已經盡可能用酒精,帶鹽的佐料去殺了。
而東北人喜歡生吃黃瓜,生菜等蔬菜蘸黃豆醬,辣椒醬等,第一是東北黑土地的確全國僅此一家,長出的作物周期長產量略少,但口感極清新,和南方土地長出的蔬菜截然不同,味道勝過許多水果。而東北地區氣候干燥,一年有一半冬天,導致寄生蟲極少(所以東北醫生不善治寄生蟲),可以放心吃。白菜,生菜,地瓜,茄子,洗凈切片生吃或者簡單水煮,口感非常清甜。
老北京人吃涮羊肉不愛用火鍋底料,就一碟芝麻醬一碳火銅鍋,慢慢涮吃。浙江人不愛吃水果罐頭,覺得水果本身已足夠甜美。嶺南人認為好的魚蝦肉牛肉,下清水鍋才是正經,加佐料糟蹋了美食。東北蘸醬菜也是同理。在東北人看來,好的蔬菜,任何一點加熱烹飪都敗壞了本味。其他地區的人不了解這些仰仗食材本身的吃法,所以時常說些怪話。
一個地區的生活習慣,必有他的道理。我小時候,冬天一周或半個月一洗澡,東北氣候非常干(零下三十度水都成冰了你說干不干),洗澡后必須抹上厚厚的雪花膏防止皮膚皸裂。小孩體弱,洗澡后從澡堂到家里一百來米,頭發已經結冰,次次感冒。
長大后入關幾次,每天都要洗澡兩三次,不洗身上就極其難受。因為南方濕度大,汗和灰塵黏著在身上。家里的菜,冬天敢放兩天再吃,味道不變。在南方,一頓吃不完就得立刻扔掉,不然腐壞吸引蟑螂。這就是入鄉隨俗,到了南方,得遵循南方人生活習慣,不然要吃虧。南方人到北方,也是同理。當年見過南方同學在東北天天洗澡,結果身上到處起皮。這就是不懂得辯證看問題。
作為東北人,喜吃牛羊豬大塊肉,喜吃東北大米,不愛吃辣,不愛吃生腌。當年看山東人好吃饅頭,青海人愛吃血制品,山西人頓頓面食,湖南人無辣不歡,沿海地區直接海鮮扔到佐料里腌了就吃,心里也感覺無法接受。尤其生腌,那章魚啊蝦啊活著就扔進去,不是茹毛飲血嗎?直到親身體會生腌之鮮美,山東饅頭之香甜,山西面食口感之多變,湘菜廚藝之精絕,才打心里佩服其智慧。
許多地域爭端,都是網上的人生造出來的。沒有能力和經濟條件離開家鄉闖蕩天下,沒機會去到一個陌生地方定居數載,親身體會當地生活習慣的精妙,就只能在網上嘲罵幾句。希望隨著國家發展,這樣境遇的人越來越少,則地域黑自然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