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隨便報個偏人文類的跟團游,北京,西安,杭州之類的,你會發現導游知識如此之豐富,直到他說到了你懂的部分。
有些人說,豐富和淺薄不矛盾,確實,比如你知道王莽時代有“游標卡尺”是豐富,從而你判斷王莽是個穿越者,這就是淺薄。但是對于“門外漢”來說,由于沒有系統的知識,豐富往往會導向淺薄這個結果,特別是有大量的重復灌輸和引導。
我一直在想文史類科普應該怎么去做才最好。
比如當年的百家講壇,其實錯誤一大堆,很多內容也非常主觀。但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只是聽個樂呵,聽過大部分忘了,特別野的部分可能會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社交吹牛術嘛。對于這部分人來說,野不野其實無所謂,因為這些知識對他本來就沒有意義,錯了也就錯了。比如上面大名鼎鼎的穿越者王莽。
對于有興趣的人來說,我想他們聽了野史之后,應當會去進一步學習枯燥但正經的資料,接觸最接近真相的分析。野史只是充當領路人罷了。野不野,也就不重要了。
科普本身需要一定的娛樂性,因為面向大眾的東西不娛樂是沒有傳播度的(所以我對翦商爆火難以理解),所以必須“野”,只是野的度怎么把握確實是一門學問。
特別是對于那些人氣足夠旺盛而成為意見領袖的人,他們說的內容是容易被當真的,對于上面第一類人而言,如果引用意見領袖的言論被反駁,也許不會服氣,而反駁者也未必能得到圍觀者的支持,當然這或許也沒有那么重要,只是對上述場景的一個感慨吧。
也因此,我在這個回答中完全沒有指責導游的意思。他們站在那個位置是為了娛樂大眾的,和科普其實沒有任何關系,野的厲害也無所謂。而舞臺下的郭德綱可能更需要謹言慎行一些。對這些意見領袖而言,什么時候他們想要在他不專業的領域“教育”大眾了,那就需要注意了。而對于我的朋友家人以及我自己,我的希望大概是,這樣的野史可以聽,也可以信,但作為二傳手傳播的時候最好帶個“笑談”的帽子,以及被專業人士駁斥時,立即舍棄,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