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機的精度受多種條件限制,包括但不限于
1、光源:G線436nm、I線365nm、準分子KrF 248nm、ArF 193nm、EUV 13.5nm,波長越短精度越高。
2、數值孔徑NA:受光學系統設計影響,常見干式0.75-0.93,浸沒式1.35。
ArF光源配合NA 1.35光學系統的浸沒式機臺極限分辨率在38nm左右,加工更小的尺寸則需要多重曝光等手段。
3、套刻精度:受機械運動組件和測量組件限制,分為單機誤差SMO和多機MMO。
最后,光刻機和制程工藝并沒有一個嚴格的對應關系,所以什么28nm光刻機完全是錯誤的說法。由于半導體加工不同層對精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只能說某種工藝需要哪一級別的光刻機。
目前從發布的目錄指標來看,應該是NA 0.82的KrF和NA 0.93的ArF兩種干式光刻機,分別適用110nm和65nm級以上工藝,不過套刻精度相比ASML同級別產品還有差距,說明工件臺和測量系統的性能還不夠。至于后一種能否應用于更先進的工藝,答案是可以,但關鍵層還是需要精度更好的產品。業界普遍在40nm級工藝就較多采用浸沒式光刻機了,因為這些工藝還不值得用高成本的多重曝光。
我發現好多人還是搞不懂套刻精度的含義。這個指的是光刻機前后對準到晶圓同一位置會產生的誤差,分為單臺設備誤差SMO和多機器配合誤差MMO,約高端的機器這個數值越小。
但是其曝光精度還是由光源和光學系統確定的,哪怕是ASML的浸沒式DUV極限曝光精度也在38nm左右。而我們之前提到TSMC的N7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7nm,但是其Fin Fetch已經小于這個數值,所以這也是商業意義上的7nm工藝,要么直接上EUV,要么用DUV做SADP這種多重曝光的原因。
多重曝光會較大增加成本、降低良品率和產量,所以不會在低階工藝上使用。業界普遍在40nm級就切入浸沒式DUV,不要想著用干式做什么多重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