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為了“探求真理”的話,個人認為以下專業是值得考慮的: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和PPE。在對上述諸專業進行介紹之前,需要先強調幾點,或者說澄清一些誤區:
如果想要探求真知,走上一條通往真理的學術道路,那么讀碩博研究生接受學術訓練是必要的,那么就不能站在一個通識、大眾的角度去解釋上述專業,必須結合目前的學術前沿來看。
題主沒有出國求學的財力,但想要在上述學科有所成就,在碩博階段前往歐美世界求學很可能是必要的,除非題主研究中國的文史哲,否則可以說,在人文社科上我國處于全面落后狀態。不用擔心自己在博士階段沒錢出國讀書的問題,到時候你會有獎學金或者博士工資的。
我國的全面落后在教育上的具體表現就是很多院校在這些專業上無法提供完備的培養方案,而且師資力量一塌糊涂,所以題主要做好自學成才、獨自鉆研的準備。反正我自己的哲學很大程度上是自學的。
不要過于悲觀,走學術道路不需要你考入C9高校,實際上考到985甚至211本身就意味著你有良好的開端。知乎上真正懂靜下心好好讀書的人沒幾個,那些唬你讓你別惦記“真理”的答主不需要理,學術道路沒那么好走不意味著這條路一定要你考到清華才能走。現在很多高校年輕講師自己就是211甚至雙非畢業的,怎么他們就有工作了呢?
明確之后,我大概介紹一下每個專業。
經濟學可大致分為實證主義經濟學和規范主義經濟學,前者關注事實分析和數據量化,后者關注價值判斷和行動倫理。
目前經濟學學術前沿已全面實證化,會頻繁使用數學和計算機的諸工具(比如用Python繪制統計學圖表)來描述所收集到的數據,如果你是一位經濟學研究生,研究的課題大概率會表現為“我國綠色金融指數的變化趨勢”、“城市地鐵對教育產業的推動作用的量化分析”。
如果題主追求的是這種風格的真理,那題主進入大學之后要積極學習Python等編程數理工具,這對文科生而言會構成一定挑戰,題主要做好心理準備。
接下來是政治學。盡管知乎有很多網絡鍵政大手子,但他們鍵政主要圍繞意識形態展開,學院派政治學研究一般和國際關系/地緣政治走得比較近,比如去探討21世紀中美關系的變化,或者中日貿易與兩國外交的歷史。
政治學目前也有實證化趨勢,不過海外政治學研究還有一些非量化實證的熱門課題,但這些課題在我國不太好做。
不過由于我國國情,所以政治學研究很多時候也會粘上一些特別的因素,比如某種特色權力治理,但情況沒那么嚴重,不必太擔心。
之后是社會學。社會學目前的情況和經濟學差不多,也已經全面導向實證主義和量化分析了,很多教授通過不斷產出量化分析社會學的研究材料來謀錢謀基金謀教職。
社會學研究的內容比較繁雜,比較難一句話概括,權力關系、勞動秩序等都會有所涉及。
需要提一句的是,社會學的就業情況是這些專業里面最糟糕的,如果說經濟學可以去銀行和企業,而哲學適合考公和當編輯,那社會學不走學術道路的話大概率要轉到社會工作方向。失業的風險偏大。
人類學是一個需要田野調查、對紙面理論沒那么重視的學科,我國優秀的人類學學生往往會頻繁去云南等地進行調查活動,來探求第一手數據,從而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許多民族志研究、地域文化研究都是人類學學者產出的。
我接觸到的人類學學生會學很多東西,他們很喜歡調用政治學、哲學、歷史學和區域研究的理論材料,當然只是調用,不會太作深入。
最后提一下PPE。PPE確實是個好選擇,高考前我也很想去人大讀PPE,但我考得太爛了,去不成了,挺遺憾的。
大多數院校的PPE在上完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的導論后,在選修階段會允許學生三選二,即在三個方向中選擇兩個作為自己的方向,所以可以在大二/大三時回避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我國開設PPE的院校都比較頂尖,不好考。
PPE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專業,大多數學生都會在三個專業擇其一繼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