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1:邑:封地,,君主分封給諸侯,或諸侯分封給大臣的土地。和采邑,食邑的邑同義 如:《周禮·地官·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含義2:邑:分封城邑居住;如:《左傳·隱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于此。”
采邑制盛行于周代,卿大夫在采邑內有統治權并對國君承擔義務。采邑為世襲,由嫡長子繼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級而定。
《逸周書.世俘解》曾經這樣記載了周武王克商后祭祀先輩時的情況: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
邑考應該是祭祀的尊稱,已經得出不是名字,一般古人祭祀也不會直呼先人名諱,而像周太王,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是謚號,
周成王祭祀先輩時應該也是這樣稱呼:太王,文王,武王,邑考 這樣。
而文王長子可能早死,未有封國,邑這里應該相當于謚號的作用表示對已逝世的先輩的一生的評價。
綜合上面的材料,我個人覺得:文王長子伯邑考是周王室后人祭祀時對他的尊稱,不是他的真實姓名。
伯:指其嫡長子的身份。
邑:相當于謚號的作用表示對文王長子逝世后的評價。
考:即皇考的考,這里指對逝世的長輩的尊稱。
史書有記載:周公祭祀時也稱武王為武考,周成王祭祀時也稱武王為武考,文王為文考。
所以考:不一定是特指死去的父親意思。
綜上所述:
伯邑考的意思就是:我那還沒獲得采邑(封地)就死去的大哥(周武王,周公旦 祭祀時的稱呼)
伯邑考的意思就是:我那還沒獲得采邑(封地)就死去的大伯(周成王 祭祀時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