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多。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家駒離世以后他們寫歌就不以“膾炙人口”為目標了,開始回歸搖滾初心,更重節奏和聲編曲樂器,實驗各種搖滾曲風,不再以流行為主。其實“膾炙人口”從來就不是Beyond的追求,只是為了樂隊的生存和發展的妥協。家駒如果沒有意外也同樣會走上這個道路。
第二,《教壞細路》諷刺TVB之后被TVB封殺,當年電視是主要傳播渠道,因此曝光率宣傳度嚴重下降,也再無緣跟TVB相關的獎項,比如十大金曲。
第三,三子時期在大陸基本沒有宣傳,尤其是97前后的專輯政治色彩比較濃,大陸根本沒有引進,除了少數鐵粉之外,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子在《二樓后座》之后還發了專輯。聽都沒聽過,自然也不存在“膾炙人口”了。事實上Beyond三子時期在香港的電臺播放打榜和獲獎成績都很不錯(電臺冠軍歌比四子時期數量更多,叱咤樂壇組合2年銀獎4年金獎,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等等),也有一些在香港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十八》《想你》《總有愛》。黃貫中單飛后也是連拿兩屆唱作人金獎,開過三次紅館個唱,被尊為香港band 壇教父,給電視劇《天與地》寫的片尾曲《年少無知》更是爆火,橫掃當年各大獎項,但大陸基本沒聽說過這首歌,因為它跟著電視劇一起被禁了。
第四,三子時期跟四子商業時期曲風變化太大,很多因為海光真喜大喜歡Beyond的歌迷接受不了,而很多不喜歡四子偏流行曲風的搖滾樂迷又因為對海光真喜大的刻板印象不去聽他們三子時期的歌,從而造成了三子時期音樂和聽眾的錯位,因為Beyond去聽他們歌的人不喜歡,很可能會喜歡他們歌的人又因為Beyond的名頭而不去聽。
第五,部分媒體和“老歌迷”的輿論引導。一些媒體和“老歌迷”為了突出家駒的天才和傳奇色彩,以及自身的感情傾向和音樂偏好,一直宣傳“黃家駒死后Beyond一蹶不振”,“失去黃家駒Beyond失去靈魂”等等論調,給大眾打下了“三子就是不行”的刻板印象,從而失去深入了解他們音樂的興趣。
之所以說這么多,是因為作為一個從四子時期歌曲入門的多年Beyond老歌迷,也曾經因為以上一些因素被誤導過,但后來聽到三子時期歌曲,才發現自己錯過了什么樣的寶藏,理解了三子的堅持是多么有意義,又是多么艱難和痛苦。但就像黃貫中寫的,不管再多誤解和打擊,“即使睼到夢想一個個失散,跌過一次,哪怕跌多次,就當我瘋子” “我上我的路,沒一秒懷疑”。這才是真正的Beyond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