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梯隊:華北、東北和河南北部
這兩個地區的平均身高相差不大,男性平均身高約為175厘米(考慮20-40歲的人,裸高,不包括鞋子和頭發)。180厘米以上的人較多,170厘米以下的人也不算罕見。年輕人比上一代更高,山東沒有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的情況。
第二梯隊:蘇滬、皖北、浙北、山西、西北和河南南部
上海和江蘇的高個子男性較多,平均身高接近175厘米,大約在173-174厘米之間。浙江北部的身高也不錯。山西太原和甘肅蘭州的平均身高表現良好。西安的身高水平未達到華北和東北的高度。在山西運城出差時,感覺當地人比太原人矮。
第三梯隊:福建、廣東、湖北、四川、重慶和浙南
這些南方較發達且偏北的地區,整體身高低于前兩個梯隊,男性平均身高約為172厘米。年輕一代與上一代的身高差距較大,可能與傳統飲食方式的變化(南方傳統飲食缺乏蛋白質)及北方移民有關。大城市的平均身高略高于該區域其他地區。
第四梯隊:云南、貴州、廣西、海南、湖南和江西
這些南方欠發達地區,男性平均身高約為170厘米。年輕一代(90后)與老一代的身高差距明顯,部分落后地區的平均身高甚至不到170厘米,不少老一輩男性身高在160-170厘米之間,160厘米以下也不罕見。
額外案例一:臺灣和香港
這兩個地區經濟發展較早,但位于南方,平均身高與第二梯隊相當。臺灣人的身高差異較小,平均約為173厘米。香港人的身高差異較大,高個子不少,平均身高約為173厘米,可能與移民多有關。
額外案例二:日本
東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平均身高達到國內第一和第二梯隊的水平,身高差異較大,顯然是由于外來人口多和國際化的影響。20歲和40-50歲的人之間沒有明顯身高差異,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飲食改良時間較早。日本的二三線城市,如京都、橫濱和埼玉,平均身高明顯低于國內的第三梯隊。
額外案例三:德國
國內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的平均身高能夠接近德國。男性身高低于180厘米在德國少見,估計平均身高約為182厘米。190厘米以上的人占10人中的2人,170厘米以下的人和國內160厘米以下的人一樣罕見。白種人頭身比例好,175厘米的身高看起來相當于黃種人180厘米。
額外案例四:澳大利亞
白人的平均身高與德國相差不大,但身高差異較大,可能是由于多地區移民的影響。白人平均身高約為180厘米,190厘米以上的人也不少見。亞裔的平均身高與國內第二梯隊相當,但差異較大。東亞人相當于國內第一和第二梯隊,東南亞和印度人相當于國內第三和第四梯隊。
額外案例五:阿根廷
以南歐人和印第安人為主。白人的平均身高屬于國內第一梯隊,但160-170厘米的中年和老年白人也不罕見。印第安人的身高相當于國內第三和第四梯隊。阿根廷美女眾多,可能是混血更符合國人審美。
額外案例六:越南
略低于國內第四梯隊,主要原因是經濟條件差和飲食結構不佳。然而,上層階級的身高不矮,相當于國內第二梯隊。
額外案例七:西非尼日利亞
盡管社會環境動蕩,尼日利亞男性的平均身高約為180厘米,比例良好。北方的小伙子(180厘米以上)感嘆這些黑人生活條件不佳卻身高很高。觀察他們的飲食,蛋白質含量高,喜歡吃肉,有錢就花在食物上,所以不少人身高超過18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