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穎園老肯定會老,但可不孤。
白家還沒有介入的時候,白穎園就已經是當地十里八鄉有名的大夫了。人家連白穎園的來歷都不去打聽清楚,就舍得把女兒嫁給未曾見面的白大夫的長子,這個側面就足以證明白穎園是真真正正在當地站住了腳,扎穩了根。簡單點說,當地人是肯定不少人已經把白穎園當作本地人而不是外來戶了。
可能有的年輕同志對于過去古代,包括五六十年代的鄉村生活不是太了解。
我很負責任地說,過去古代,包括五六十年代,一個能看好病的鄉村大夫,哪怕是赤腳醫生,是真的受到當地村民的愛戴的。請注意,我使用的是愛戴這個詞。
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在以前鄉村的村民看病,是真的不容易。有個什么頭疼腦熱的,都是迷信民間偏方——不是人們蠢,是因為實在沒辦法啊!比如一個突發高熱的病人,經過那么十幾二十里崎嶇山路的顛簸,可能還沒送到醫院(衛生站),人就沒了。這個時候,如果村子里,有什么大夫,赤腳醫生,弄點藥湯什么的,喝了以后,昏昏沉沉睡一宿,病情穩定下來了。那真的是要被病人家里當活菩薩一樣供起來。
我爸爸媽媽他們單位,醫務室有個醫生,就是這樣才能提前回城,還給分配到了我爸爸媽媽他們單位(國企)。就是他在一個山村當知青時,救過村民家的小孩。好象是說高燒,人都燒抽了。當地衛生員都放棄搶救了,讓家里人開始準備后事了。他給人治好了。就因為這樣,那個村的支書幫他說了很多好話,加上他家里人托關系,后來是他們那邊第一批回城的知青,然后就給分配到了我爸爸媽媽他們單位。
所以,其他職業我不敢說,但醫生這個職業,只要你真能看好病,在當地是能夠混得不錯的。
白穎園大概就是如此,經歷了人生巨變后,很多心思就淡了。加上自己有真本事,在當地受到人們的尊重,小日子過得說不上多好,但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