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出示袁崇煥“上報遼東實有軍馬八萬匹,戶部畢自嚴彈劾其總數只有一萬五千匹”的史料及考證。
大家擺事實、講道理,用論據、論證說話。
2、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建議把正、反雙方的論點、論據、論證都了解之后再作評判。
也說“空月馬乾”:
崇禎三年九月,戶部尚書畢自嚴《覆兵部議關寧曠銀買馬疏》:“原無所謂馬乾買馬之說也,即有空月兵餉,草料銀兩例應照數按月清查報部還官。此各鎮相沿之定也。關寧空月馬乾之數,創于袁崇煥。臣部初亦謂其即能滅奴,姑不爭執,以鼓恢復之志,不虞荏苒經年而馬匹尚未完,馬乾尚日支也。”
畢自嚴又在《題請酌定薊永兵餉經制疏》里說:“若夫關寧二鎮,袁崇煥亦定有經制,但無馬而開空月之馬乾。步兵而食馬兵之厚餉,所費不貲,總屬亂政。今閣部以元老而坐鎮嚴關,旌旗一新,亦當另立經制清冊,稍祛關寧之浮以補薊永之匱……”
畢自嚴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無馬而開空月之馬乾”,二是“步兵而食馬兵之厚餉”,認為“總屬亂政”。其中,“關寧空月馬乾之數,創于袁崇煥。臣部初亦謂其即能滅奴,姑不爭執,以鼓恢復之志”——袁崇煥挪用馬干錢用于買馬,戶部當初也是認可的(姑不爭執),但是到崇禎三年九月,馬還沒買完,馬干錢還在支出,戶部認為屬于“亂政”,應當清理。
——戶部有戶部的道理,薊遼有薊遼的難處?,F實生活中,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因經費問題各執一詞也是很常見的。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大家聽了戶部的道理,也要了解薊遼的難處。
當初,袁崇煥挪用馬干錢買馬,戶部為什么“姑不爭執”?畢自嚴說“臣部初亦謂其即能滅奴”,“以鼓恢復之志”,這話只說了一半。沒說的一半是因為朝廷自崇禎二年裁減兩成軍費預算——從之前每年六百萬減到四百八十萬,袁崇煥與戶部約定:四百八十萬軍費不由戶部調度,交給督師統籌使用。
《度支奏議. 題覆督師約定餉額立賜補給疏》畢自嚴奏:“督師曰:從此四百八十萬,勿視為計部之餉,而督師之餉。臣亦曰:從此四百八十萬,勿視為省直緩急任便之物,而臣部纎毫難缺之物矣”。
看清楚了!——因為朝廷裁減軍費預算,袁崇煥不是神仙,空手變不出錢糧,與戶部約定將軍費交給督師統籌使用,拆東墻補西墻迫不得已……。
在當時的情況下,挪用馬干銀買馬是雙方約好的,并不違規,沒道理看袁崇煥垮臺了又要講“專款專用”。
我看畢自嚴并沒有指責袁崇煥,他的意思主要是——這都到崇禎三年九月了,馬還沒買完,“空月馬干”仍然在開支……
袁崇煥在崇禎二年十二月已經下獄,這還是他的問題嗎?
再說“步兵而食馬兵之厚餉”,這應該不符合財務規定,戶部有戶部的道理。
但是,明末兵餉標準偏低,你要士兵拿著微薄的兵餉上戰場拼命——有沒有道理?
《孫子》:“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明朝崇文偃武兩百年,軍人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都處在底層,有推翻舊秩序的天然動力。
統治階層認為朝廷發了餉就是皇恩浩蕩,軍人就該上戰場拼命;卻沒看到軍餉標準太低,難以養家糊口,軍人不愿意為朝廷效死。在國內打打順風仗還可以,遇到強敵不愿意拼命,逃跑或投降成了優先選擇。這不是個別或少數,而是明末的普遍現象!
熊廷弼說:如果一營兩營要逃,尚可以嚴正軍法;若是人人要逃,營營要逃,那當如何?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非城不堅、兵不眾,而是因為軍心潰散!
一些部隊在明朝就是戰五渣,投流寇、滿清之后卻能爆發出一定的戰斗力,為什么?
這就是軍心,《孫子》五事之“道”。
畢自嚴認為:替朝廷省錢是戶部的職責。
我想問:籌集和保障必要的戰爭經費難道不是戶部的職責?
朝廷為了節省開支,把軍餉標準定得太低,嚴重影響了部隊戰斗力——這是不是問題?
——騎兵沒有馬就是步兵,應該按步兵的標準領餉,這是明末戶部的“道理”,主要目的是省錢。
但在現代看來,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大家都可以了解一下:“遼寧艦”服役的第一年,沒有裝備飛機,“遼寧艦”官兵是不是按航母的標準定職級,領取相應的工資津貼?
要在航母上工作,對人員的素質要求高于一般艦艇,工資津貼高一些合情合理。
同樣的道理:被選為騎兵的軍士,體能和戰技也是高于步兵的,訓練強度大于步兵,因為沒有裝備足夠的戰馬,你讓他按步兵的標準領餉,那怎么可能?
當初說好了軍費交給督師統籌使用!
袁崇煥在歷史上以“不愛錢”聞名,崇禎二年是歷史上軍費最少的一年,遼鎮戰力不降反升,廣渠門之戰就是證明。
(具體看:玄同:廣渠門之戰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