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基本分為四大體系,National University,Liberal Arts School,Regional University以及兩年制的社區大學。后兩種是絕對的很水,是為平民家庭提供的基礎教育。National University里的公立大學,算是提供給平民的略精英化的教育,而National University中的私立大學和Liberal Arts School才是中高產家庭首選的精英教育。美國所謂的校友文化,其實只存在于這種私立大學或者文理學院之中。原因第一個是因為私立學校人少,方便建立connection。另一個則是因為能上私立大學并不僅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是家庭地位的體現。
Barnard College是女校,曾經是美國女校七姐妹之一,就算是在現在,也在liberal arts school中排名14,這個排名其實是非常高的。你得有個常識,liberal arts school中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學院,在美國的地位是和Harvard相匹配的。而liberal arts school中排名28的天主教學校Holy Cross在麻省地區干倒National University中排名54的Northeastern簡直不要太輕松,其實排名37的Boston College也不過是大一號Holy Cross罷了,學生的去向基本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見,排名14的Barnard College是非常不錯的。至于一些中國人覺得很不錯/QS排名很高的公立大校,比如Michigan,Wisconsin,以及UC系列,本科的教育水平根本不可能跟私立大學和liberal arts school相比。這些學校排名高是因為研究生院好,跟本科教育質量沒有毛線關系。這些學校的本科生畢業申請不到自己學校的研究生院是常識。至于說董小姐是社區學校轉進去的,這也不能完全證明她水,美國大學學費太貴,有的是人上兩年大學再轉去好學校拿學位,這當然不是為她洗地,就是公平公正的來說,她能從社區大學轉進Barnard College,成績文書至少是不錯的,至于成績和文書具體怎么搞的不錯,不是今天的討論范圍。
最后,US News這幾年的排名有把公立學校的排名網上提的意象,這一部分反映了普通民眾覺得私立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卻并不能給畢業生更光明的未來,由此對比來看相對物美價廉的公里學校似乎是更好的選擇,但其實私立學校代表的本來就不只是教學質量,更是學生家庭背后的社會地位,以前私立學校排名高,吸引了一批普通中下產的孩子傾家蕩產去讀書,結果這些人覺得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家庭助力缺失。但總體來說,公立學校排名高也沒用,中高產家庭的小孩還是會選擇Barnard College這樣的文理學院而不是UC系列的大公校,中高產家庭的定義并不高,和我大部分的同事一樣家庭稅前年收入三十萬美金就足夠了,我同事中孩子唯一會去的公校是UC Berkley(僅限華人)。而且在律師金融醫生媒體等美國上流的職業里,很少是對公立大校的本科畢業生開放的,這就是所謂的校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