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寫作中,合理引用自己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即“自引”)是常見的做法,但需要注意避免被查重系統誤判為重復或自我抄襲。以下是處理這一問題的具體建議:
1. 了解查重系統的處理機制
- 部分系統支持排除自引:例如中國知網(CNKI)的查重系統允許作者在提交時勾選“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選項,系統會自動剔除與本人已發表論文重復的部分。
- 國際查重工具(如Turnitin、iThenticate):通常不會自動排除自引內容,但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說明:
- 提交時備注:在提交論文時,明確標注需要排除的自引文獻(如提供DOIs或引用列表)。
- 向編輯說明:在投稿時附信聲明重復部分為自引,并請求人工復核。
2. 正確引用自己的成果
- 規范引用格式:
- 無論是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均需按照學術規范標注來源(如APA、MLA等格式)。
- 示例:
(Author, 2020)?或?此前研究表明...(Author, 2020)。
- 區分“重復”與“合理引用”:
- 如果直接復制自己已發表的內容(如方法描述、數據),必須用引號標注并注明出處,否則可能被視為“自我抄襲”。
- 對核心觀點或結論的復用,需通過改寫或總結重新表述,同時引用原文。
3. 提交前自行預查重
- 使用與目標機構/期刊相同的查重工具進行預檢,重點關注自引部分的重復率。
- 若自引導致重復率超標,可采取以下措施:
- 縮短直接引用:僅保留關鍵句子,其余部分改寫。
- 增加原創內容:通過擴展分析或補充新數據降低重復比例。
4. 與期刊或導師提前溝通
- 投稿時說明情況:在投稿信中明確列出自引文獻,并解釋其必要性(如研究的連續性)。
- 學術論文(如學位論文):與導師或評審委員會協商,確認是否允許自引及重復率閾值。
5. 合理改寫與聲明
- 改寫內容:對已發表內容進行重新組織語言、更換句式結構或調整邏輯順序。
- 聲明研究基礎:在引言或方法論部分注明本文是基于此前研究(引用文獻)的延伸,例如:
本研究基于作者此前提出的XX理論(Author, 2020),進一步探討...
6. 警惕學術不端風險
- 避免過度自引:僅引用與研究直接相關的成果,頻繁自引可能被視為人為提高引用數的學術不端行為。
- 遵守期刊政策:部分期刊對自引比例有明確限制(如低于總引用量的10-20%),需提前查閱投稿指南。
總結處理流程
- 自查:預檢查重率,定位自引部分;
- 規范引用:按格式標注所有自引內容;
- 主動溝通:向期刊/導師說明情況;
- 調整內容:必要時改寫或刪減;
- 提交時備注:利用查重系統的排除功能(如支持)。
通過以上步驟,既能合規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能最大限度降低查重系統的誤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