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對牛頓重力學的一種修正,并使物理學家能夠更好地理解引力的作用原理。在牛頓重力學中,引力被視為一種吸引力,是由于物體之間的距離造成的。
然而,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視為時空的彎曲效應,是由于物體的質量和能量導致的。此外,廣義相對論還提出了“時空參考系”的概念,這意味著牛頓重力學中的慣性參考系和非慣性參考系不能被簡單地區分開來。廣義相對論還試圖揭示引力作用的本質,并將引力視為物體間交換的一種曲率。
在1913年,愛因斯坦與合作者Michele Besso利用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基礎版本提出,如果一個行星在自轉,就會導致衛星軌道出現稍許偏移,這就是Lense-Thirring效應。該效應的精確數學計算在1918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Josef Lense和Hans Thirring推導出?,F代的計算方式預測,這種“參考系拖曳”效應應該會讓軌道平面以每年860萬分之一度的速度繞地軸“進動”,也就是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