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儀之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則典故。故事發生在公元280年,當時中國處于三國時期,魏國的丞相丁儀因為與魏帝曹芳發生爭執而被貶為庶人。丁儀深感屈辱,決定逃離魏國。
丁儀在逃離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農夫。農夫看到丁儀身穿破舊的衣服,疲憊不堪,便好心地將自己的衣服給了丁儀。丁儀非常感激,于是向農夫借了一匹馬,繼續逃離。
丁儀逃到了山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到丁儀的疲憊樣子,便邀請他進入自己的茅屋休息。丁儀進入茅屋后,老人為他準備了一頓簡單但溫暖的飯菜。丁儀感激不已,決定向老人借一些錢,以便繼續逃亡。
老人聽到丁儀的請求后,微笑著說:“你已經得到了農夫的衣服和馬匹,我給你提供了食物和庇護,你已經擁有了一切你需要的東西。逃離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應該面對現實,重新建立自己的未來。”
丁儀聽后深感觸動,意識到自己逃離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決定回到魏國,面對自己的困境,并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逃避問題并不是解決困境的辦法。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積極面對現實,努力改變自己,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