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法律,當一方在意思表示中使用了不當的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時,可能會承擔法律責任。具體的法律責任取決于情況的嚴重程度以及對他人造成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適用的法律規定:
- 民法通則第十一條:意思表示應當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和方式。如果一方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地使用了不當的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導致對方受到損失,受損害方有權要求追究其法律責任。
- 合同法第十一條:當事人在訂立、變更、解釋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如果一方在合同中使用了不當的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可能構成違約行為,對方可以要求追究其違約責任。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商家在商品或服務的宣傳、廣告中使用了不當的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誤導了消費者,消費者可以要求商家承擔法律責任,包括賠償損失。
- 廣告法:廣告主體在發布廣告時,應當遵守真實、合法、合規的原則。如果廣告中使用了不當的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可能會受到行政處罰,并承擔賠償責任。
總的來說,當一方在意思表示中使用了不當的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時,受損害方有權要求追究其法律責任。具體的法律責任應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和具體情況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