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名勸你們善良。
第一,根據戶籍統計,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
但真正在農村生活的人并沒有50%以上,很多人在城里打工生活,但戶口都在農村老家。
去掉這部分人,在農村生活的人口的占比還能有多大?
那些奔涌在每年春運大潮中,列車都裝不下的的鄉愁,就是這個事實最好的證明。
不僅如此,那些現在還生活在村里的父母們、爺奶們,他們的年齡基本都在60歲附近或者以上,就算年輕點的不到60歲,也差的不太遠了!
你讓他們進城,或強行把農村城市化,他們種地能賺幾個錢?他們做保安,超過60歲有人敢要嗎?去做民工干建筑隊是不是還要偽造個身份證?然后被發現了是不是還要被你們懲罰?
所以,農民或者說生活在農村的人,這個數據上的大基礎是虛幻的,用城市化來驅趕他們進城,提高他們的消費成本更是脫離實際的。
第二,不要以為以往的內需中農民占比很小,也不要以為農民的內需沒有被喚醒。
更不要以為農民對于以往的高GDP增速沒有過貢獻。
反而貢獻特別大,
因為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和現實:
城里的一套房,曾經掏空過幾個人的錢包,幾代人都錢包。
以往高增速的GDP里,都凝結著他們的血和汗。
他們用他們過往數十年的勞動,奮力著支撐著無數像我一樣的城市新手小白。
那些像我一樣,沒有能力又必須要強行在城里生活的底層邊角料。
第三,我記得有人曾呼吁過,任何時候不要遺忘農民,因為多少戰爭的勝利,是他們用手推車推出來的;多少子弟兵的糧草,是他們寧肯自己滴水不進,也要從嘴邊省下來的。
他們簡單厚重,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他們已經用了畢生的勞動精力供養了人口巨龐的泱泱大國,他們已經用了省吃儉用攢下的點滴財富,為社會培養了那10 % 的繳納個稅的人。
我認為已經居功至偉。
不要遺忘他們,是有好事的時候不要遺忘他們,是享受社會發展利好的時候不要遺忘他們,而不是再一次把他們當做GDP增速的工具。
如果我們長大了,在農村老家的父母依然很辛苦,那我們長大到底有什么用?
最后我想請上峰看看,下圖里這樣的農民,你覺得還有什么你們可以拿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