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去世后,朱元璋這個工作狂停朝了27天。在這段時間里,他肯定已經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思熟慮,甚至可能思考過自己為何沒有早些離世這樣的可能性。朱元璋幼年失去父母,中年喪妻,老年又痛失愛...
朱標去世后,朱元璋這個工作狂停朝了27天。在這段時間里,他肯定已經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思熟慮,甚至可能思考過自己為何沒有早些離世這樣的可能性。朱元璋幼年失去父母,中年喪妻,老年又痛失愛子,而這個愛子還是儲君。然而,他來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必須處理朱標的后事。
與此同時,《皇明祖訓》已經完成,按照朱元璋自己設定的規則,只能立長孫為繼承人。太子的家訓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這20個字的解釋就是確定皇帝的繼承人。而燕王的家訓則是“高瞻祁見佑”等20個字,意在輔佐和守邊。
在這種情況下,立第四子顯然不合情理,因為太子有后代。而且如果立了第四子,那秦王和晉王怎么辦?此外,立藩王還需要重新分封,而朱元璋自己也不確定還能折騰幾年,當時他已經65歲了。
如果有現代醫療條件,朱元璋可能還不至于這么著急,朱標也不會去世,這個因素暫且不論。
因此,唯一能立的就是太子的后代。
在這27天里,朱元璋也一定考慮過或者假設過藩王造反中央該怎么辦,這也是他晚年的一個心病。
朱元璋對朱允炆其實并不是非常滿意,小時候稱他為“半邊月”,可能是因為朱允炆長得有些地包天吧。后來朱元璋當了太爺爺,朱允炆的長子出生時,正好是十月三十日,太祖對此不悅。
朱元璋對朱允炆有著對朱標的感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被放大來看待。即便那天真的不吉利,其他人也不敢多說什么。
再加上當時其他幾個兒子年紀也不比朱標小多少,立秦王或晉王都不合適,因為他們都在朱元璋之前去世了。若是立了朱棣,那北平又該由誰來鎮守?你能保證朱棣繼位后寧王、遼王不造反,新燕王不造反?這只會讓局勢更加混亂。
所以立朱允炆是最穩妥的選擇,他已經15歲,熬幾年到20多歲,正值年輕,身體好,沒問題。朱元璋在世時可以清理后事,讓朱允炆成為一個守成之君。而且他的叔叔們年紀都大了,到時候都去世了,朱允炆在孫輩中也是大哥級別。
不管怎么想,這都是最穩妥的選擇,也是無奈之下的最佳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朱棣也是個可憐人,被逼得幾近瘋狂。即便當了20年皇帝,拼命工作,也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兄長強,但最終累死。多年的戰爭創傷導致他在位期間沒有子嗣。即便如此,他的努力仍然應驗了方孝孺的預言,千百年后也無法擺脫“篡位”這個詞。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