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幻燈片事件”的精神沖擊:
魯迅留學日本期間,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土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
原因:
“幻燈片事件”的精神沖擊:
魯迅留學日本期間,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土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于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
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此刻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
- 意識到核心問題不在肉體而在精神:?他領悟到,即使擁有強健的體魄,如果國民精神愚昧、麻木、缺乏民族意識,也無法挽救國家危亡。“幻燈片”中的看客,正是這種精神狀態的寫照。
- 醫學的局限性: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于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他認識到,醫學只能救治國民的肉體疾病,卻無法治愈其精神上的“病”——封建思想的毒害、奴性、麻木、冷漠、缺乏反抗意識等。這種精神的“病”才是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根源。
對“國民性”改造的迫切性認識:
魯迅深刻洞察到中國社會深重的危機在于“國民性”的落后。他早年經歷(如父親的病、家道中落看盡世態炎涼)已讓他對社會的陰暗和人性的弱點有深切體會。幻燈片事件更強化了他的判斷:改變國民的精神(即“改造國民性”)比強健其體魄更為緊要。
文學作為喚醒民眾的武器:
經過痛苦的思考,魯迅認為文學和文藝是喚醒民眾、改造精神最有力的武器:
- 直抵心靈:?文學可以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揭露黑暗、批判弊端、引發思考、喚醒覺悟。
- 傳播思想:?通過寫作,可以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啟迪民智,激發民族自覺和反抗精神。
- 批判現實:?文學是批判社會現實、鞭撻落后國民性的有力工具。他后來提出的“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時代召喚與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魯迅所處的時代,正是清王朝腐朽崩潰、民族危機深重、新文化運動開始醞釀的時期。知識界普遍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的棄醫從文,是對時代呼喚的回應。他選擇用筆作為“匕首”和“投槍”,投入到思想啟蒙和文化革命的最前線。
總結來說:
魯迅棄醫從文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深刻認識到,拯救中華民族的首要任務是改造國民麻木、愚昧的精神狀態(即“改造國民性”),而文學藝術是喚醒民眾、啟迪思想、揭露黑暗、推動社會變革的最有效武器。 “幻燈片事件”是觸發他做出這一人生抉擇的直接導火索,讓他從“醫治身體”轉向了“醫治靈魂”的偉大事業,最終使他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思想家和民族魂。他的選擇,是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