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重人格,又稱分離性身份障礙(DID)。
是一種罕見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存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人格狀態,這些狀態交替控制人的行為、思想和情緒。這些人格狀態通常有不同的名字、年齡、性別...
1、多重人格,又稱分離性身份障礙(DID)。
是一種罕見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存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人格狀態,這些狀態交替控制人的行為、思想和情緒。這些人格狀態通常有不同的名字、年齡、性別、種族、語言和行為方式。
多重人格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童年創傷經歷有關。例如,遭受過虐待、忽視或忽視的兒童更有可能患上多重人格。
2、多重人格的癥狀包括:
- (1)記憶喪失:患者可能無法記住重要的人生事件或經歷。
- (2)身份混亂:患者可能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或不確定。
- (3)情緒不穩定:患者可能經歷快速或劇烈的情緒變化。
- (4)行為改變:患者的行為可能突然發生改變,例如,變得暴力或自殘。
- (5)幻覺或妄想:患者可能出現幻覺或妄想。
多重人格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了解他們的病情,并學習如何管理他們的癥狀。藥物治療可以幫助緩解患者的癥狀,例如,焦慮、抑郁和失眠。多重人格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可以治療。如果懷疑自己或親人患有多重人格,應盡快尋求專業幫助。
3、本我:網上的我\自我:現實的我\超我:沖后的我。
這段話似乎是在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三個結構——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來比喻網絡身份、現實身份和行動后的自我。不過,這里的解釋似乎有點玩笑或是非傳統的用法,因為它們與弗洛伊德原本的概念不完全吻合。下面是對這些術語的傳統理解和上述用法的解釋:
(1)本我(Id): 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包含了出生時就存在的本能沖動和欲望,如性欲和攻擊性。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尋求即時滿足,不顧后果和社會規范。在這個用法中,“本我:網上的我”可能意味著在網絡上,人們可能會表現出更多原始的、未經過濾的自我,因為匿名性或感覺到的距離可以減少社會約束和責任感。
(2)自我(Ego): 自我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現實部分,它嘗試在本我的沖動和超我的道德標準之間找到平衡。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試圖通過適應現實世界的要求來滿足本我的需求。“自我:現實的我”可能是指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更受社會規范和現實情況的限制,因此表現得更加理性和適應社會。
(3)超我(Superego): 超我代表了內化的社會規范和道德標準,是個體良心和理想自我的體現。它會評價自我的行為,并以內疚和自豪等方式對行為進行道德審判。“超我:沖后的我”這個說法比較難以解釋,因為“沖后的我”不是一個常見的心理學術語。這可能是指在采取沖動行為之后,人們可能會經歷超我的道德審視,感到內疚或反思自己的行為。這里的“沖后”可能指的是在沖動行為之后的自我評估和道德判斷。
綜上所述,這段話用了一種非正式和有創意的方式來描述網絡身份、現實身份和道德自我之間的差異。不過,這種用法并不是精神分析學的標準解釋,而是一種自由的比喻。
4、自我:凡人\超我:圣賢
將“凡人”與“圣賢”相比較,我們可以類比地理解為:
(1)凡人:普通人,他們的行為可能更多地受到本我和自我的影響,他們會犯錯,有時會屈服于欲望和沖動,但也會努力在現實世界中找到適應和平衡。
(2)圣賢:理想化的人格,他們的行為更多地受到超我的影響,他們遵循高標準的道德和價值觀,力求不斷完善自己,成為道德榜樣。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在這三個心智結構的影響下行動,而不是完全屬于“凡人”或“圣賢”。人們會不斷地在他們的本我(欲望)、自我(現實)和超我(理想)之間尋求平衡。
5、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維德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這句話出自《英雄聯盟》游戲中的角色維德(Warwick)的臺詞。維德是一個被改造的半人半獸角色,他擁有著人類的智慧和野獸的本能。這句話反映了維德角色的內心世界和他的故事背景。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指的是當一個人失去了人性,也就是失去了同情、良知、道德等人類特有的情感和原則時,他將失去很多,比如人際關系、社會地位、自我價值等。
“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則是指維德作為一個半獸人,在他看來,獸性代表了本能、生存的力量、野性的直覺等。對他而言,獸性是生存的根本,是他力量的源泉。如果失去了獸性,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失去了一切。
整句話體現了維德角色的雙重性格,既有人類的智慧和情感,也有野獸的本能和力量。它也可能表達了一種哲學觀點,即人類不應該完全抑制自己的本能,因為這些本能是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保持人性的一面也同樣重要,因為它涉及到倫理和社會的和諧共存。
6、我發現很多人對多重人格產生了一些誤解,以下誤解進行一些矯正吧……
①:自我不是獨立于本我和超我的第三人格,而是正好相反由兩者摻雜之后的真正自己,自我指的是這個人在現實中做出的一切行為。
②:一個正常人做事不可能只參考本我或超我,而是具有偏向性的,面對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偏向性(這就該扯到另一個叫人格面具的理論了,在這里我懶得深究了)
③:本我,超我,自我都沒有明確的定位比如哪一方是好的哪一方是壞的。將本我認定為邪念,超我認定為善是絕對錯誤的,兩者分別表示以自己第一時間的開心為目的的人格和自己問心無愧為目的的人格。不過把本我認定為欲望,超我認定為道德約束是沒有問題的。
④:哪怕是殺人魔之類的瘋子,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壓制住另一個我,只能說偏向性更大。
⑤:超我高于本我未必是好事,這類人通常帶有強烈的被壓制在心里的不甘心,欲望,伴隨著強烈負責之類的,甚至可能會和這種趨勢活活逼出心理問題。費洛伊德的學生榮格說過一句話“任何被壓抑的情感都會有陰影的方式持續存在,之后會以比原本強大的形式爆發。”
⑥:心理學從來沒規定為科學。心理學,科學和玄學都歸類為哲學,三者分別代表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神創論,心理學經常涉及玄學,科學也會經常涉及心理學(比如科學的分支生物學)
⑦:正常人的自我具有社局性,正常情況下會合理地調控本我和超我,目的是為了迎合社會,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
7、我很少有自我、一直都是偏左偏右的極端。。。這怎么回事?
感覺自己沒有明確的自我定位,或者在不同情境中傾向于極端的思考和行為,可能與多種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建議:
(1)環境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常常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你經常處于極端的社會或文化環境中,可能會不自覺地傾向于模仿這種極端性。
(2)認同尋求:有時人們可能會在極端的觀點中尋找歸屬感或認同感,尤其是在個人感到不確定或焦慮時。
(3)認知偏差:人腦有時會傾向于“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這種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可能導致極端的觀點和行為。
(4)情緒影響:強烈的情緒,如憤怒或恐懼,可能會導致人們采取更極端的立場,因為這些情緒可能會減少對復雜性和細節的考慮。
(5)個性特質:某些人可能天生就傾向于極端思維,這與個性特質有關,如對新奇事物的開放性較低、對權威的服從性較高等。
(6)信息泡沫: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很容易陷入信息泡沫,只接觸到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這可能加劇了極端傾向。
如果你想探索和改善這一點,以下是一些建議:
(1)自我反思:花時間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嘗試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傾向于極端,并考慮這是否真的反映了你的內在想法。
(2)多角度思考: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事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可以幫助減少極端思維。
(3)情緒管理: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在做決策或形成意見時。
(4)批判性思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要僅僅接受信息,而是學會質疑和分析。
(5)社交多樣性:嘗試與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交流,這可以幫助你理解不同的觀點,拓寬視野。
(6)專業幫助:如果你發現這種極端傾向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咨詢師或專業人士的幫助。
記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和發展過程,認識到自己的極端傾向并希望改變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