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辣滾燙》翻拍了日本電影《百元之戀》,整體框架和故事主題都借鑒了原作,主旨都是“廢柴只想贏一次”,沒有雞湯沒有主角光環,都輸了拳擊比賽但是贏了生活。但是把主題框架和劇情照搬過來以后...
《熱辣滾燙》翻拍了日本電影《百元之戀》,整體框架和故事主題都借鑒了原作,主旨都是“廢柴只想贏一次”,沒有雞湯沒有主角光環,都輸了拳擊比賽但是贏了生活。但是把主題框架和劇情照搬過來以后,放在國內這個環境下顯然水土不服,人物割裂,前后矛盾。
個人感覺不合理的地方主要在于:
(1)在中國這個國情和輿論環境下,一個年輕人在家里躺十年,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感覺不太現實,中國不同于日本,沒有那個條件讓你在家里那樣躺平,家長不允許、周圍輿論不允許、社會福利也不允許,要躺也只能像三和大神那樣離家在外面躺平。
日本原作《百元之戀》本身就是在日本特有的喪文化為背景展開的,這種喪深入社會每個角落,貫穿影片始終。年輕人在家躺平很普遍,電影開篇女主就宅在家里抽煙打游戲啃老,顯得很正常。
而在《熱辣滾燙》里,感覺周圍所有人都在努力生活,就女主一個人頹廢混吃等死,顯得格外扎眼。但凡你把女主設定成抑郁癥,哪怕是社交恐懼癥,我都會說你改的合理。
(2)《熱辣滾燙》里杜樂穎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設,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就是臉皮薄,不想麻煩別人,而劇中杜樂穎卻能厚著臉皮在家躺平啃老,麻煩父母十年,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3)一個10年不工作的人,幾乎沒什么社交,體重200斤以上的人竟然有男朋友有閨蜜,一個有著正常體型正常工作正常社交的喬杉為何會做出如此不正常的選擇?
(4)一個人從四樓摔下來身體無大礙無外傷,是不是有點太科幻了,還是說200多斤的體型脂肪多抗摔?
我猜想導演是想表達生活中很多時候受到傷害是看不到傷口的,只有痛苦和絕望的內傷,但是想死又死不掉,老天爺不答應,所以涅槃重生要豁出去拼一次,抱歉這個隱喻我get不到,因為太脫離實際過于離譜。
(5)一個月薪將近三千的餐館服務員是如何支撐起高昂的健身課費用的?
一個躺了十年的肥宅沒有任何運動基礎是如何能在一年多減掉100斤并鍛煉出拳擊手的體能,并上拳臺跟專業拳手打一場的?
賈玲都做不到,更何況是躺了十年的杜樂穎,賈玲也只是花了大價錢找團隊減了一百斤而已,“練”出肌肉靠脫水八斤,跟專業拳手打靠電腦剪輯,而杜樂穎是真的在一年多減了一百斤,并練出明顯肌肉,而且還練成了拳擊手,杜樂穎能比賈玲厲害嗎?我不信!賈玲有錢有時間瘦身鍛煉,你杜樂穎有什么?
而諷刺的地方就在于:
這個人物這樣設定的合理性被她的扮演者賈玲親手打破,賈玲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個角色這樣設定是非常不合理的。
賈玲有專業的健身團隊和營養師,花大價錢用一年時間專門用來健身,也只是減去一百斤;而片中角色杜樂穎一邊打工一邊練習拳擊,用月薪三千不到的工資支撐起了健身課的費用,硬是用一年多減重一百斤,甚至練出了肌肉,練出了拳擊手的體能。這不是啪啪的自己打自己臉嗎?
(6)片中杜樂穎表妹所在的節目組刻意制造話題和爆點來提高收視率,這一舉動也導致杜樂穎跌入深淵自殺未遂。我知道導演是想諷刺那些無底線的節目組刻意炒作、制造輿論話題來吸引流量;而諷刺的地方就在于現實中的賈玲也是這樣刻意制造減肥100斤的話題,瘋狂營銷制造話題來吸引流量的;影片中的“賈玲”和現實中的賈玲雙向奔赴了屬于是,或者說影片里她就沒想著諷刺,這就是她的價值觀?
(7)女主學習拳擊的動機也莫名其妙,感覺突然就熱愛了突然就不顧一切要練拳擊了,《百元之戀》里女主是喜歡拳擊里“兩人互相搏斗,比賽結束了還能互相擁抱”這種感覺而愛上拳擊,《熱辣滾燙》里這種感覺就表現的很牽強。
(8)影片最后杜樂穎瘦身成功,偶遇了前男友,前男友因為尷尬撒丫子就跑,她追著出去,邀請他觀看自己周日的拳賽,我想這個關于她人生中無比重要的比賽,她特想邀請她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人到場吧,當我這么想的時候,我發現我錯了。
前男友最后也確實到場觀看比賽了,比賽完了還邀約杜樂穎一起吃飯,但是被婉拒,前男友這會在她心里又啥也不是了。
你邀請他過來,就是為了比賽結束了“羞辱”前男友一番,還是只想來一個大女主爽劇的結尾?人物性格矛盾,前后太割裂,哪怕你設定一個前男友無意中知道了自己的拳賽,比賽那天偷偷來觀看,比賽結束后你婉拒了前男友的邀約,我都會說你改的合理改的牛逼。
說到這兒了,那再對比兩部電影的結尾部分,《百元之戀》里女主拳擊比賽結束后出了場館,面對在外面等候的前男友,哭的泣不成聲,一直重復念叨著:“好想贏啊,好想贏…”,前男友安慰著她:“…我明白那種滋味!”最后前男友主動拉著女主的手去吃飯,影片結束。
《熱辣滾燙》里女主拳擊比賽結束后,發了朋友圈出了場館,在外等候的前男友安慰她“輸了也沒關系…”啥的,女主對他說:“我贏了啊!”,前男友一臉懵逼,最后婉拒了前男友一起吃飯的邀約,獨自離開。
我知道《熱辣滾燙》里片尾女主說“我贏了啊”,導演賈玲是想表達女主贏了過去的自己贏了這腐爛的生活,但是電影是要靠鏡頭語言來表達人物內心的,很多你想說的話你想表達的感情和思想,只是單純通過嘴里明確的說出來,這樣就落了下乘,你可以通過鏡頭語言通過隱喻讓觀眾自己去解讀,就像別人心甘情愿夸你和你自己夸自己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而《百元之戀》的結尾就顯得高明很多,雖然女主一直念叨著“好想贏”,但是觀眾們都明白 ,她已經“贏”了,她贏了這爛泥一樣的生活。
之前她邀請前男友觀看她的拳賽,說明她心里一直放不下前男友,現在他們有了共同的愛好拳擊,也都明白那種想贏卻贏不了的滋味,哪怕只贏一次呢,最后前男友順理成章的主動拉著她走了,說明前男友已經從心里看得起她也愛上了她,不再只是把她當炮友,拳擊并沒有讓她的生活產生質的改變,但是在無形中讓她重新擁抱生活,雖然兩個loser還是要繼續這爛泥一樣的人生,但是多了一份心態的轉變和熱愛。
而《熱辣滾燙》里片尾女主的婉拒更像是告訴前男友:“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而片尾花絮賈玲瘦身成功后的“炫耀”,似乎又陰差陽錯的印證了這一點。
不過《熱辣滾燙》也做了很多本土化的改編,表妹采訪女主做節目那個橋段加的很好,很本土很中國;我覺得其實完全可以把這條線發揮一下,另起爐灶,甚至都不用翻拍《百元之戀》,可以設定成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女主,受職場霸凌,被親戚利用,然后觸底反彈,用自己積蓄用來練習拳擊,來達成“廢柴只想贏一次”的主旨。
很多人夸贊說影片里女主最后輸了拳賽才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我明白輸了拳賽才更顯真實可信,這種反勵志反雞湯式的的結尾也不是本片的創意,原作《百元之戀》就是這么設定的,本片只是照搬。而這種以失敗告終的影片有很多,最早的《洛奇》、《追夢赤子心》、《百萬美元寶寶》、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等都是如此。
而本片被大多數人所夸贊的很燃很熱血,其實說起來這是競技運動的魅力,也是運動題材電影的福利。《洛奇》系列、《百萬美元寶貝》、《激戰》、《百元之戀》、《摔跤吧,爸爸》、《麥克法蘭》、《破風》、《追夢赤子心》等,在訓練的時候都是很振奮人心很熱血沸騰的,電影《洛奇》之后,有一種燃叫洛奇訓練,有一種精神叫打不死的洛奇精神,不論結果輸贏,永遠拼盡全力。而本片杜樂穎在賽前訓練的時候,也使用了《洛奇》的經典配樂《Gonna Fly Now》,這個配樂一響,感覺DNA動了,立馬想出去跑幾圈。
其他如《風雨哈佛路》、《墊底辣妹》、《叫我第一名》、《爆裂鼓手》等電影雖然也很勵志,但是埋頭苦讀或刻苦練習的場景在觀感上就沒有運動題材的電影那樣讓人熱血沸騰。
影片片尾短片里,賈玲又是瘦身成功又是學畫畫的,說是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就想知道這個更好的自己能維持多久,她瘦下來的體型能維持多久。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