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們現在吃的雞是霸王龍演化至今的產物,這種觀點是否正確,還真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2007年,生物遺傳學家阿薩拉(John M. Asara)從霸王龍化石中提取7種膠原蛋白物質痕跡,比...
有人說,我們現在吃的雞是霸王龍演化至今的產物,這種觀點是否正確,還真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2007年,生物遺傳學家阿薩拉(John M. Asara)從霸王龍化石中提取7種膠原蛋白物質痕跡,比對后發現數據跟雞高度相似。
隨后其他科學家也做了相關實驗,得出的結論是“霸王龍和雞的關系極其相近”。
最后研究結果顯示,雞并不是霸王龍演化至今的物種,但二者卻有一個共同祖先,基本上被認為是1.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手盜龍。
在恐龍時代末期,手盜龍的一支小隊伍演化成了現代鳥類,接著慢慢出現野生原雞,被人類馴化后,原雞逐漸變成家雞。

“雞為什么不斷下蛋”的原因,也是恐龍時代的遺傳。
雖然恐龍統治了地球1.6億年,但內部競爭也特別激烈,很多恐龍靠偷吃其他恐龍的蛋生存,所以它們也可以被統稱為“竊蛋龍類”,例如二連巨盜龍等。
如果恐龍只產一枚蛋,那么很快就會被竊蛋龍偷掉,或許用不了幾百年,大量恐龍就會滅絕。
既然防不住,恐龍直接想到了個辦法,那就是“多生”。
假設,竊蛋龍“張三”每年專偷“李四”50枚恐龍蛋,那么“李四”只要每年產51枚蛋,就有1枚蛋是可以守住的,但又因為恐龍蛋并不是100%孵化成功,幼崽也不是100%能長到成年期,所以最終產蛋數量肯定大于51枚,或許是70枚,或許是100枚。
咱不去較真到底生幾個蛋,但可以肯定的是,恐龍為了保證后代存活率,它們會“多生蛋”。
慢慢的,“多生蛋”基因就開始不斷遺傳給后代,雖然雞從手盜龍演化至今已有1.5億年,但體內仍然保留著“多生蛋”的基因。
從現代家雞身上,也能看到恐龍有多聰明,不僅在于“多生蛋”,還在于“迷惑性”。
母雞的卵黃在漏斗部停留十幾分鐘,即便無法受精,卵黃也會繼續走流程,接著慢慢形成蛋白、蛋殼,一枚雞蛋就這樣形成了。

也就是說,雞蛋不管有沒有受精,它都會被母雞生下來,再來說恐龍。
恐龍飽受竊蛋龍困擾,假設一窩6個蛋,其中3個屬于受精蛋,3個屬于不受精蛋,我們都知道,不受精的雞蛋無法孵化出小雞,如果竊蛋龍剛好偷的是沒有受精的蛋,那么恐龍后代的存活率就會大幅度提高。
所以母雞不管有沒有跟公雞交配,它都可以持續生蛋。
為了提高孵化效率,恐龍或者說母雞,通常會幾個蛋一起孵,設想一下,如果每產一枚蛋就要孵化,那么母雞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進食,所以母雞采用的是“多蛋同孵”策略。
當雞蛋滿足一定數量,母雞就會進入孵化狀態,并且停止下蛋,如果這樣,人類就無法源源不斷的獲得雞蛋。
家養母雞每年能產100~150枚雞蛋,養殖場的蛋雞平均每年產蛋量超過200枚,全球42億只蛋雞,每年可給人類提供約9600億枚雞蛋。
為什么人類能獲得如此多的雞蛋?
秘密在于恐龍時代的bug,只要我們讓雞蛋數量永遠達不到孵化數量,假設為6枚,那么我們只需要一直保持雞窩里的雞蛋數量在3~5枚之間,母雞就不會進入孵化狀態,而是不斷的生蛋再生蛋。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m.zsliqing.cn/article/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