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軍戍邊"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懲罰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適用對象:主要是犯了罪的官員、士兵或者百姓,罪行不至死刑,但又必須嚴懲。懲罰方式:把罪犯發配到邊疆地區,充當軍隊,守衛邊疆。一般來說環境惡劣,與家人分離。目的:一是懲罰罪犯,二是補充邊疆地區軍隊的兵源。古代邊疆經常有戰事,需要大量人力。戍邊期限:一般會規...
回答于 2024-03-14 10:09
古代流放確實有開發邊疆、擴大領土的一面。但流放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刑罰,主要目的是懲治和放逐罪犯,并非專門為開發邊疆而設。我想補充幾點: 流放雖然客觀上有利于開發邊疆,但很多時候流放地的環境惡劣,缺乏基本生存保障,死亡率很高。因此作為刑罰的一面更突出。被流放的不全是囚犯,也有一些政治犯或者得罪權貴的文人學士。...
回答于 2024-03-14 10:08
蘇軾也非常推崇韓愈,但并沒有明確的史料證明韓愈是蘇軾的偶像。我們來看看他們之間的淵源: 文學主張相似:韓愈提倡"文以明道",蘇軾繼承了這一思想,強調文章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散文革新: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運動的集大成者。二人在散文創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詩歌創作:韓愈和蘇...
回答于 2024-03-14 10:01
流放的目的本來就是去邊遠地區開荒建設,讓罪犯被迫成為勞動力彌補過錯。到后期也有執法者額外開恩的作用,林則徐去新疆就有點這個味道,皇帝保他一條命。 林則徐可是民族英雄不是犯人! 所以,林則徐這個流放可不一樣,中途還接道光要求去協助治河,后面又生病在西安待了幾個月,雖然自己花費,但是可以坐馬車啥的,自...
回答于 2024-03-14 09:58
韓愈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出任潮州刺史,在任上為開發嶺南地區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興修水利:韓愈修筑了潮州的護城河和運河,疏浚了淤塞的河道,使得潮州的農田灌溉和水運都得到了改善。改善吏治:韓愈嚴厲打擊貪污腐敗的官吏,整頓吏治,選拔任用廉潔奉公的屬吏,使潮州的政治生態得到了好...
回答于 2024-03-14 09:55
坎兒井也并不完全是林則徐的功勞。我的理解如下: 坎兒井在林則徐到達吐魯番之前就已經存在了200多年,并非由林則徐首創。林則徐在1841年經過吐魯番時,察看了當地的坎兒井,意識到其對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林則徐組織當地民眾修繕和擴建坎兒井,加強了坎兒井的作用,有助于當地農業的發展,造福了百姓。由于林則徐對坎兒井的貢...
回答于 2024-03-14 09:51
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瘴氣"并非特指某一種疾病,而是對一類疾病的統稱。在古代,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有限,常將一些癥狀相似、發病原因不明的疾病歸為"瘴氣"所致。這類疾病通常有以下特點: 多發生在南方濕熱的叢林、沼澤等地區。具有傳染性,容易在人群中傳播。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嘔吐、腹瀉等,病情發展迅速,死亡率高。 根據現代...
回答于 2024-03-14 09:07
流放和貶謫都是古代對犯罪或政治犯的一種懲罰方式,它們在執行的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流放(Exile)通常指的是將某人驅逐出境,禁止其返回本國或本地區,這種懲罰通常是對于政治犯或者重要人物的一種處理方式。流放可能是自愿的,例如一個人為了逃遍迫害而自我流放,也可能是強制的,即被國家或政權驅逐出境。流放可能...
回答于 2024-03-14 09:05
北宋時期,中國的版圖與今天相比有所不同。北宋(960年-1127年)的疆域在其鼎盛時期向北可以達到今天的河北北部,甚至更北一些,但隨著遼、金等北方民族的崛起,北宋的疆域逐漸南縮。 北宋的都城是汴京(今天的開封,位于河南省),而北方邊界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在北宋早期,北宋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后,雙方基本上以今...
回答于 2024-03-14 09:04
超級大文豪蘇東坡大大,晚年就是在海南吃荔枝,那時候海南的環境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亞馬遜叢林,那個環境怎么說呢,宋代有些官員被流放海南的話,因為心眼小,又受到人死之后必須落葉歸根,否則大不幸的封建思想束縛,直接就手動game over,非常恐怖。 蘇東坡他雖然被流放,但他家里人和好友還在做官,所以路上不會有什么...
回答于 2024-03-14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