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呢,這種立場既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而是實事求是。當判斷的信度大于個人喜惡所能扭轉的程度,你這個時候的態度叫做“實事求是”。
事情就是這樣,你不喜歡,它估計也是這樣發生,你喜歡,它估計也是這樣發生。你自己意識到你喜歡或者不喜歡,都不影響這個事情的實際走向的時候,如果你不嫌僭越和夸張,這種態度勉強可以算“客觀”。——既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而是客觀。
客觀評估只是你進行各種應對的起點。
記住,它是中性的。
我知道,有時候客觀評估出來的狀況使你害怕和恐懼,會刺激你種種的恐慌想象。但這種情緒狀態仍然不叫做“悲觀”,而叫做焦慮。
你是在焦慮,你不是在“悲觀”。
有時候情況相反,是讓你感到驚喜愉快,但這驚喜愉快的情緒不過是“快樂”,這種感受本身不叫做“樂觀”。
有人覺得面對客觀事實,依然可以定義為悲觀還是樂觀。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側心靈雞湯:一名父親分別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放到馬糞堆里和玩具堆里。
其中一個孩子,無論是在馬糞堆還是玩具堆都很開心,還扒拉馬糞說里面可能有小馬。
而另一個小孩,無論是在玩具堆和馬糞堆都不開心,說玩具會玩壞,馬糞堆又臭又臟。
你看,都是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就是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就是經常焦慮,有的人,就是經常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