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帶來的腦機制與生活方式改變值得關注,同時,我們更應警覺的是“愛情至上”的思維模式,這也是人們談到“戀愛腦”時最常指向的狀態。戀愛腦們越是在乎,越容易患得患失,渴望親密和陪伴又敏感多疑,在感情中特別喜歡試探對方,習慣自我犧牲式的付出,獨處的時候又怕被拋棄,一但能和戀人建立聯系,就像抓住救命稻草。
Tennov教授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大學的400對情侶作樣本,詢問他們對愛情的態度,并分析他們的日記,發現 “戀愛腦”們通常有“侵入式思維”,感覺對方無時無刻不侵占著你的大腦,其實,我們在戀愛狀態下卻巴不得每刻都和對方在一起,像個連體嬰一樣不分開,但是這一傾向在“戀愛腦”們的世界中卻尤為明顯,數據顯示,“戀愛腦”們消耗了85%-100%的時間在思考戀人的事情上,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不能好好地工作、學習,因為注意力根本無法集中。
除此之外,“戀愛腦”們還更容易被“愛而不得”之人所吸引,這被稱為“挫折吸引力”,當愛情受到阻礙、挫折時,被遺棄者反而對戀人更為吸引、依賴,即表現出“愛得更深”“無法自拔”的狀態。1996年,Helen Fisher用fMRI掃描了相戀平均7年時長的戀人們的大腦,并讓他們盯著自己的戀人/陌生人的照片。結果顯示大腦的VTA(中腦腹側被蓋區)區被激活,而這個區域恰恰負責控制著人們的獎賞系統。同時VTA區域和人們基本生理需求的控制腦區相近,所以戀愛說不定容易被某些人們視為一種生存基本需求,一種獎賞,這也決定了即便失戀了,“戀愛腦”們也很難忘記對方。
由此可見,沉迷于戀愛容易導致人們極度不穩定的情緒狀態,甚至影響正常的工作與學習功能,愛情很美好,但是,過于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一段愛情里是有風險的。如果你容易陷入“戀愛腦”,不妨把注意力放在自我關懷上,其實,例行的日常能夠帶給我們可感知的現實安全感,也有助于緩解焦慮和壓力,促進心理健康。把生活的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可以提升自我關懷,對緩解分離焦慮是很有效的。無論是在房間里添置一些綠植,還是在辦公桌上擺放一束鮮花;無論是和朋友聚會時,分享彼此的煩惱,還是花時間研究一道美食……在每一個當下里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與自我的連接,感受更愛自己一點的力量。
期待你對自己的愛與關懷,可以成為追愛路上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