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黑變病通常是由長期使用含蒽醌類成分的藥物(牛黃解毒片、麻仁潤腸丸、果導片、蘆薈膠囊等)或者植物制品(大黃、蘆薈、番瀉葉、決明子等)促進排便引起的。蒽醌類成分在胃腸道不被吸收,到達大腸后被變成活躍的形式,活性化合物會對腸壁細胞造成損害腸道并導致細胞凋亡,受損凋亡的細胞會產生一種深色脂褐素色素表現為深色體,被巨噬細胞吸收,當足夠多的細胞被破壞時, 腸壁的特征性色素沉著出現,在腸鏡檢查時可能會看到的深色色素。[1][2]
持續使用蒽醌類成分瀉藥是最常見的原因,但在某些情況下,在不使用瀉藥的情況下也可能導致結腸黑變,包括:
由于便秘,結腸吸收腸道微生物合成的褐色色素顆粒,或者消化酶將來自未完全消化食物的蛋白質分解成肽和氨基酸,這些肽和氨基酸被粘膜下酶轉化為色素顆粒被結腸粘膜吸收;
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他汀類藥物、比沙可啶等藥物;
炎癥性腸病或結腸炎病史;
維生素E缺乏、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氧化損傷和長時間飲用硫酸鹽污染的水;
長期口服或呼吸吸入鐵、鎂、鉛、鎘、鎳和錳等金屬元素;
細胞色素P450相關基因CYP3A4,CYP3A7,UGT2B11和UGT2B15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