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陽公園南側(cè),我遇到了一位父親,他用柳條編了一頂帽子,站在原地,對著河對岸的兒子吼道:我給你編了一頂帽子,你快來!我朝他吼的方向望去,一個十幾歲的男孩正在抓蜻蜓。顯然是興高采烈,沒有理會父親的哭聲。父親又吼了起來,比以前大了,連喊:你想要嗎?男孩跑得很快,抓住父親手中的柳條帽,又跑到河對岸??磥砟泻⒉辉敢馀苓^來,父親吃力不討好,父親為什么不能走過去,給兒子柳帽呢?
在我樓邊的公園里,有這樣一個場景:奶奶帶著七八歲的孫女在森林里散步。女孩松開奶奶的手,摸了摸樹葉。奶奶喊道:不要跑,回來吧!走幾步,把女孩拉回來。女孩平靜地小臉,默默地跟著奶奶。奶奶不時地和她旁邊的人聊天。為什么奶奶不能跟著女孩摸樹葉呢?奶奶和孫女一起玩,還是孫女和奶奶一起散步聊天?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玩沙子。爺爺站在他幾步遠的地方,背著手看著他玩。媽媽坐在十米遠的地方,看著孩子們玩。孩子們獨自玩小沙子。為什么爺爺和媽媽不同的孩子一起玩沙子?
我周圍的一位祖母帶著大約三歲的孫子,小男孩拿著球,站在那里不知怎么玩。奶奶拿起球,用力扔到空中,球掉了下來,滾得很遠。男孩呆呆地,無動于衷。奶奶著急了,叫他,你為什么不挑,快來! 奶奶又扔了一次,男孩還是不動。我對奶奶說:讓我試試。我拿著球,走到離男孩一米多遠的地方,蹲在他面前,把球放在我的腳中間,輕輕地向男孩推去,球慢慢地滾動,男孩盯著球滾到他的腳邊,蹲下來觸摸球,學(xué)習(xí)我的外表,雙手拿著球。我一邊打手勢,一邊說:把球滾到我這里。他真的像我一樣,把球滾到我面前,雖然有點偏了。我和他來回滾了好幾次,成了好朋友,看著螞蟻在樹林里移動,繞著楊樹捉迷藏。他從來沒有說過話,但他不時咯咯笑,非常高興。
奶奶對我說:你和我孫子見面,很熟悉,我每天都帶他,不那么高興。我說:你扔球,是根據(jù)你玩的方式,扔得太高,球太快,離他太遠,他跟不上,我只是按照孩子的方式和他一起玩。
成年人照顧孩子,孩子是主體,成年人為孩子服務(wù)。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成年人應(yīng)該接近他們的孩子,與他們?nèi)跒橐惑w,參與其中。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分開。不要讓孩子們接近成年人,按照成年人的方式行事。如果是這樣,他們就沒有孩子般的興趣,也和成年人隔著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