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早期教育變成早期教育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適應能力和愛能力,注重智商與情商的和諧發展,比選擇早教機構更重要。
調查顯示,超過70%的家長認為早期教育是為了提前學習漢字、英語(論壇)和數學。這種可怕的誤解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厭倦了上學。沃建忠說,北京一所小學一年級的厭學率在兩年內上升了7個百分點,而大多數厭學者都接受過所謂的早期教育。
沃建中曾經接待過一個神童。6歲時,他認識2000個漢字,能背誦110首古詩,這將被視為100以內的加減法。放學后,他不在課堂上聽課,因為他會在一年內跳到兩個層次。在三年級,我開始不明白了。由于沒有養成聽課的習慣,成績迅速下降,感到沮喪,想輟學。
不要把早期教育變成早期破壞。中國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這個神童的不幸并非孤例。雖然中國的兒童、青少年甚至大學生的學業成績不亞于發達GJ,但他們普遍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識、被動膽怯、對環境缺乏適應和適應能力;不懂人際交往技巧,人際關系差;只需要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我不知道如何在家尊重長輩,也不知道如何在外面承擔社會責任。這些缺點大多來源于育兒積習,重知識灌輸,輕人格培養。
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或者說話,不管周圍人的感受如何;或者當別人說話時,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打斷和插話。沃建忠認為,這種溝通不會聽別人說話的問題,與嬰兒期缺乏10個月大的訓練有關,應該學會用眼睛跟蹤父母,學會以他人為中心。
關注智商和情商的和諧發展是早期教育的本質。沃建忠強調,選擇早期教育機構很重要,但家長應該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指導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沃建中舉了一個例子。桌子上有一個蘋果,一個剛會走路的嬰兒想得到它。聰明的母親鼓勵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表他工作。寶寶試了很多次,媽媽把桌布遞給他,和他一起慢慢拉,蘋果終于掉了下來。
如何培養健全的個性?重點是培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愛和公民意識。例如,從1歲半開始培養嬰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洗臉、刷牙、吃飯等,提高他們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從爬到走的最好方法是教孩子們學會爬,然后鼓勵他站起來,然后沿著墻走。培養它的勇氣和獨立性。
再比如一歲開始自律。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糖果實驗。瓦特,美國心理學家,20世紀60年代·米加爾給了一些4歲的孩子一個非常美味的軟糖,告訴他們可以吃糖,如果他們立即吃,他們只能吃一個;如果你等20分鐘,你可以吃兩個。經過十多年的跟蹤實驗,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抵制誘惑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延遲滿足這個詞誕生了。一歲以上的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吃,延遲滿足訓練從這里開始,先和大人分享,再自己吃。
讓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通過完善制度設計,提供公共服務,為貧困兒童提供服務創造條件,解決我國兒童早期發展過度商業化、精英化的問題。
傳統的早期教育方法應該被科學的“兒童早期發展”所取代。蔡建華說,“發展”的概念更合適,包括營養、體格、心理、情感和社會能力。
投資兒童早期發展是打破貧困代際傳遞、提高GJ競爭力的戰略選擇。蔡建華說,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20年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維持經濟增長和贍養老人的負擔將落在今天的嬰兒身上。目前,全國每年新生兒約1600萬,0-3歲兒童約5000萬,其中61%在農村。在農村兒童中,三分之一的兒童是父母外出工作的留守兒童。他們的情緒、社會和認知發展越來越壓抑,迫切需要兒童早期發展成為社會服務的重要方向。
然而,由于目前兒童早期發展投資較低,僅占GDP的0.01%,遠低于部分發達GJ0.9%,服務覆蓋面不足,市場處于廣泛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多數商業機構都是為了賺錢,而不是以培訓人員為目標,市場對象呈現精英趨勢。貧困兒童缺乏獲得這項服務的機會已成為我國兒童早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讓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據蔡建華介紹,2011年,教育部、GJ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衛生部等七個部委聯合發布了《GJ庭教育指導大綱》,將兒童早期發展納入人口計劃生育公共服務。目前,正在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現已完成0-6個月嬰兒入戶指導方案公開征集,《嬰兒早期發展評估》已在中國人口網主頁上發布,供公眾免費使用。嬰幼兒發展指導員的職業標準和培訓正在加快。北京去年培訓了200人,計劃今年再培訓200人。通過他們的家庭指導,他們教父母如何科學地撫養孩子。已建立的50多個試點項目正在探索發放服務券、開展信息化服務等創新服務模式。在這方面,一些國外經驗值得借鑒。
自1965年以來,美國對所有貧困兒童實施了兩個計劃,即開始計劃和兒童護理計劃。前者由政府選擇一些機構指導貧困家庭,每年服務32次。后者是政府發放的服務券,父母選擇自己的服務機構。
通過努力,我們將為兒童早期發展提供3公里、全覆蓋的基本服務。蔡建華表示,促進公共服務將促進市場行為的標準化。
兒童的早期發展任務不能完全委托給商業機構。教育中的許多東西都是金錢買不到的,父母必須這樣做。孫云曉提醒,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親子關系決定了教育的成敗。
市場被貼上高價標簽
0-3歲的娃娃上課不到一個小時,從180元到2300元不等,內容好壞難辨。
如果你從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那將比其他人晚兩天。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輕父母被流行的早期教育口號所感動。因此,0到3歲的娃娃在上學的路上越來越多地奔波。
在北京市朝陽區建外街的一家國際兒童教育中心,五名不到一歲的嬰兒依偎在母親的懷里,一邊做手勢一邊唱英文歌。在母親的幫助下,他們刮鼻子,摸眼睛,學會做一些肢體動作。
對于80后的家長來說,早期教育正成為一種育兒時尚。該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天都有很多家長預約試鏡。大多數來上課的孩子都是一歲半,最小的只有28天。
音樂、娛樂、藝術課在這里開設,整套課程打折1萬多元。一位帶女兒去中心上課的母親說。
在不斷升溫的早教潮中,市場被貼上了高價的標簽。
目前,0-3歲兒童的教育市場大多是商業化的。不到一個小時的課程從180元到200元到300元不等。GJ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培訓中心主任蔡建華表示,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國內早期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涌現出紅、黃、藍、東方嬰兒愛好者等本土品牌,還活躍著美吉姆、金寶貝等國際知名品牌,但一般價格昂貴。
據了解,東方愛嬰在一線城市每課時收費150元,整套課程(72課時)優惠價格8100元。外資品牌高端代表金寶貝,北京12門課每小時收費280元,96門課每小時收費1.7萬元以上。即使是一些幼兒園經營的低端親子園,每小時收費也達到60-80元。
除了高收費外,市場發展也處于混亂狀態。根據有關規定,教育部負責3-6歲學前幼兒園的準入和管理,對0-3歲教育機構沒有監督職責。目前,各類相關機構大多以信息咨詢公司、科技發展公司等名義在工商部門注冊,進行商業經營。工商部門很難監督早期教育的特殊教學形式。缺乏監管機構,導致辦學標準、師資準入、監督考核等制度混亂。有些機構的老師根本沒學過教育學知識,培訓十幾天就上崗了。許多早期教育機構位于商業建筑或購物中心等人流集中的地方,地板一般較高,基本上沒有兒童專用手柄、護欄,安全風險令人擔憂。
面對不均衡的早期教育市場,余輝和她的丈夫一開始并不打算趕上潮流。我不相信早期教育機構的宣傳,但我們社區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上課。我兒子快2歲了,說話不連貫,鄰居家上課的同齡女孩早就能背誦唐詩了。最后,余輝很沮喪,也報名參加了一個班,他們都沖出了起跑線,我們沒有準備好!
也有一些人永遠不會被感動。讓一切順其自然吧。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沒有早期教育。現在不太好嗎?作為父親的小張認為,3歲以下的孩子還太小,是否接受早期教育并不重要。
早期經歷與終身健康和幸福有關
兒童的早期激勵和學習經驗會影響大腦的發育,進而影響生活后續階段的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
早教對0-3歲的寶寶有用嗎?
20世紀90年代,一種傳統的育兒沙袋喂養方法在山東和湖北部分地區仍然很流行。即將出生的嬰兒被放在裝滿細沙的袋子里喂養。用沙子代替尿布,每天換一次土。母親在喂食時只看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激勵,嬰兒變得安靜、悲傷和快樂,不再表達感情。學者們發現,沙袋兒童的平均智商低于正常人。
兒童的健康發展不僅取決于營養,還取決于激勵。蔡建華表示,國際經驗和相關研究表明,兒童的早期激勵和學習經驗會影響大腦發育,進而影響健康生活后續階段的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
目前小學生動作不協調多,運動能力弱。有些孩子甚至不會打球或跳繩。嬰兒期缺乏爬行訓練是一個重要原因。北京師范大學(微博)認知發展研究辦公室主任沃建忠表示,斯坦福大學一項為期五年的調查顯示,當嬰兒6-8個月大時,是否進行爬行訓練可能會使動作協調能力相差20%。
在語言發展方面,沃建中舉了一個例子。北京一家著名的精神衛生研究所診斷出,一名6歲男孩在學校面試時無法說話。孩子的母親不愿意帶孩子去沃建中咨詢。經過仔細了解,揭開了原因的迷霧。
原來小男孩的媽媽很內向,很少和他交流。孩子一歲的時候,父親出國留學,家里請了一個同樣沉默的農村保姆。在兩位成年人的沉默陪伴下,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無法正確表達。比如他說媽媽,狗,表達的是想喝水的意思。一年后,父親回到中國,不僅沒有及時糾正,而且經常模仿孩子的話哄他。結果,在幼兒園,孩子們經常自言自語,別人不知道該說什么。
小男孩最終被診斷為語言障礙,而不是自閉癥。經過一年半的艱苦矯正,現在基本恢復正常。
一歲半到兩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護士的行為會影響兒童的語言能力。據蔡建華介紹,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16個月后,父母與嬰兒交談數量與嬰兒詞匯量的關系開始顯現。到36個月,語言交流較多的家庭可以積累1200個孩子的詞匯。而不愛說話的家庭,孩子的詞匯量不到400個,差距超過3倍。
調查還顯示,在生命的前三年,當孩子遇到七八次嚴重的負面經歷時,如貧困、營養不良、心理疾病、單親家庭、虐待、被忽視、母親教育程度低等,90%以上的孩子發育遲緩,成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兒童早期經歷關系到終身健康和幸福。蔡建華說。
如果父母真的是為了孩子的利益,請舉起你的手,不要讓你可愛的孩子。